近年来,文圩镇桃垌村针对党组织凝聚力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无门等“硬骨头”,以“破局”之势抓整改、强堡垒,党员带头示范以“盘活资源、多元发展、带动就业”为核心,深耕“庭院经济+”模式发展优质水稻、黄金百香果、种桑养蚕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群众“双渠道”增收,整村实现“软弱涣散”到“增收向好”的转变。
党员带头打基础,扭转发展“被动局”。
选优配强“领头雁”,通过上级选派、村内推荐,吸纳2名懂经营的返乡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终结“各自为战、互相推诿”的内耗局面。由党员能人带头,针对村内大量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失管果园长期“沉睡”的问题,组成“资源盘活小分队”,逐户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将闲散的“方寸之地”整合做起“大文章”。创新制定“高租金+稳收益”流转方案,按每亩770元标准执行,高于周边村庄平均水平,“一年一付”保障群众稳定收益。截至目前,全村共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370余亩、清理失管果园550亩,共流转620亩发展特色产业,仅土地流转一项,带动全村20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40多万元。
“庭院+”模式强动力,激活增收“新引擎”。
由党员带头“试水”,探索“庭院+特色产业”模式,形成“庭院+稻谷”“庭院+果园”“庭院+桑蚕”的多元发展格局,推动产业从“零散”向“规模”、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庭院+稻谷”稳基础:推行“公司+基地+党支部+农户”四方联动模式,利用“旱改水”项目推进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整合270亩连片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并吸纳周边20户散户种植,采用“统一育苗、管理、收割、销售”模式,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提升稻米品质。今年,优质水稻亩产达1100斤,实现每亩增收约1200元。“庭院+果园”创特色:流转250亩土地打造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鼓励群众利用庭院闲置角落种植百香果,基地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与销售服务。目前,基地年产百香果150万斤,带动15户庭院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约1.2万元。“庭院+桑蚕”促长效:企业在该村发展桑园100亩,村集体经济投资60万元与企业合作发展标准化养蚕,每年收益约3万元。同时带动20余户群众发展养蚕业,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就近务工“双收益”。三个产业基地优先聘用村内脱贫户、留守妇女、老年人等群体,从事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工作,按天计酬、灵活就业。目前,三大特色产业已带动全村1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有58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全年务工、土地“双收益”达21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
长远谋划拓渠道,绘就乡村“新钱景”。
为推动“庭院经济+”产业持续壮大,桃垌村从“延链条、创品牌、拓渠道”三方面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是建加工厂延链条。谋划建设稻谷加工厂,对水稻进行脱壳、抛光、包装,推动水稻从“原粮”变“成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发展,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入5万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加工环节“二次增收”。二是创品牌提效益。依托三大特色产业,计划注册“桃垌农产”集体商标,统一设计包装,突出“生态、绿色、优质”特色,通过质量检测与认证,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以“生态优质”打响“土字号”品牌。三是拓渠道促销售。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借力驻村后盾单位中国电信公司资源,党员带头学电商、做直播,将百香果、优质大米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桃垌农产”插上翅膀飞上“云端”,线下设立“桃垌农产品直销点”,方便本地群众购买。
下一步,桃垌村将继续深化“庭院经济+”模式,探索更多新业态,让“小庭院”释放“大能量”,走出了一条强组织、兴产业、富群众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