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苍梧县六堡镇,茶农黄伟正忙着秋茶采收。过去,他家十几亩茶叶只能卖给收购商;如今,由于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和品质溯源码,他的茶叶远销新加坡等地,价格翻了一倍。
类似的变化,正在整个梧州上演。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以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筹建为抓手,打出政策、资金和监管组合拳,把这款历史名茶推向产业链的更高端。
2011年,六堡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年后,梧州获批建设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该市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出台地方条例,累计投入资金136.5亿元推动建设。如今,全市茶园面积超过40万亩,年产值近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达55亿元。
标准化被视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梧州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标准体系,包括1项国家标准、21项地方标准和58项团体标准。过去3年,质量抽检787批次,合格率100%。全市企业共获得110张高端品质认证,位居广西前列。
监管走向数字化。该市搭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可追溯。同时,该市不断扩展出口市场,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产业链的另一端是资本与就业。梧州拥有涉茶经营主体5900多家,从业人数达11万人。金融机构推出8类专属贷款产品,余额近29亿元。人才方面,已有1.2万人完成茶艺师、评茶员等培训。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