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荔浦花篢镇:瞄准“新方向”,以“科技服务”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荔浦花篢镇:瞄准“新方向”,以“科技服务”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5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眼下正值晚稻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在荔浦市花篢镇江华村的两个百亩水稻示范基地里,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们正俯身田间,手把手指导种植户如何辨别水稻病虫害和观察长势。从春耕育苗到夏管防虫,再到夏播、秋收测产,花篢镇以“技术下沉、服务上门”为抓手,为全镇水稻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让农户种粮有底气、丰收有保障。

  把技术送到田,破解种植“老难题”

  “以前凭经验种稻,病虫害来了只能慌着打药,效果还不好。现在技术员定期来田里“把脉”,教我们看叶片、辨虫害,用的都是绿色防控技术,还推荐我们采用水稻直播技术、用无人机施肥和打药,省钱又省心!”种植大户古明山指着自家长势喜人的稻田,笑着道出变化。针对农户在水稻种植中遇到的育苗难、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老难题”,花篢镇农业服务中心组建了3 支“农技小分队”,实行“分片包户”责任制。春耕时,技术员深入各村开展集中培训,从优质稻种选择、育苗技术到机械化插秧要点,通过“理论讲解 + 现场演练”的方式,让农户快速掌握关键技术;水稻生长季,小分队每周至少2次下田巡查,通过“田间课堂”实时解决农户问题,累计开展现场指导40余场,覆盖农户300余户。

  定向培主体,改变产业“旧模式”

  花篢镇传统的种植模式都是自给自足,也就是自己种自己的责任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青壮劳动力少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田地种上了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家庭劳动力不足出现了田地撂荒,针对这种现象花篢镇积极培育辖区有意向和热爱农业工作的青年群体成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政策引领,引导主体规模化流转辖区闲置土地连片种植双季稻。目前花篢镇培育合作社23个,家庭农场19个,其中90后主体6个,规模化种植粮食3个,种植面积总计超过500亩。花篢镇粮食产业逐渐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靶向解民忧,筑牢丰收“防护网”

  今年入夏后,辖区江华村水稻种植基地出现了稻飞虱、卷叶螟虫害苗头。花篢镇农服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技术员逐田块排查虫情,联合上级农技部门,结合气象数据制定防治方案,并协调农资店推出高效低毒农药,供种植户选择。同时,通过村微信群、张贴村屯、入户宣传等方式,及时推送虫情预警和防治技术要点,确保“防治信息家喻户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不仅如此,针对部分农户因缺乏技术导致水稻减产的情况,镇里还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技术员与贫困农户结成对子,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指导,帮助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管理方式。截至目前,花篢镇水稻病虫害防治率达100%,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至0.8万亩,预计亩产可提高50 公斤以上。

  科技促转型,激活产业“新活力”   

  为推动水稻产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花篢镇还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今年以来,在示范田里试种了“桃秀优112”、“香妃娜”、“晶优丽丝”等优质稻品种 3 个,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和无人机植保等技术4项,带动农户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2%,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提升了稻米品质。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把科技服务做细做实,重点从优质稻品种选择、水稻直播和机械运用覆盖率出发。不仅要帮农户种好稻,还要指导大户做好稻米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让“粮袋子”变成“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花篢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表示。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59597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