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物组学大数据与应用创新团队发现了小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为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不仅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还会产生多种有毒真菌毒素,对人类和牲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小麦抗赤霉病资源有限,现有抗病基因匮乏。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对开发新型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该研究鉴定出一个能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致病力的关键基因TaFAH,当人为提高小麦中TaFAH基因表达蛋白含量时,小麦抗病性显著增强,菌丝生物量和呕吐毒素含量减少。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aFAH过表达株系的抽穗期提前了约10天,说明TaFAH不仅可以抗病,还能促进小麦抽穗,是一个调控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基因。该研究为培育抗病性强、生长周期短的小麦品种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支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