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各地动态 > 关于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0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0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李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北方寒旱灌区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建设标准,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主要指标是田面高差和坡度满足机械作业要求,水浇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早地可应急补灌1次以上,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新建项目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田间设施短板弱项。通过客土填充、表土剥离回填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改善农田耕作层。结合日常农业生产加强土壤改良培肥,切实提高耕地地力。因害设防,合理采取岸坡防护、防风防沙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能力。鼓励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自主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等信息化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提升耕地质量,稳定或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持续高效利用。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针对产粮缺水矛盾,要求井灌区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地表水灌区对硬化渠道推广澄清滴灌,旱作区发展集雨补灌。针对地块零散,全面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建设模式,户均田块数量由6-10块整合为1-3块,土地流转价格普遍提高200元以上。针对“高标不高”,首创早作高标准农田部、区、市、县四级共建试验示范,实施河套灌区和扎赉特旗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等五类试点,统筹实施盐碱地改良和黑土地保护,编制《高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行动方案》。针对“模式不明”,形成14种典型模式、十大案例、农田建设26 步工作法等创新经验,被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等刊发。到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其中水浇地4525万亩,早地1345万亩,水田13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5%。全区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851万亩,占已建成高标准81%,全区建成水肥一体化面积3097万亩,占高效节水灌溉的64%。用占全区近1/3耕地面积的永久基本农田支撑起全区2/3 以上粮食总产能,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38%,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二、办理结果

  (一)2025 年项目建设情况

  2025年项目国家明确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超长期国债项目,只允许支持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我区37个);二是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目前国家已下达我区2025年第一批国债项目4个旗县144.75万亩,其中新建80.29万亩、改造提升64.46万亩,都已开工建设。第三批国债项目我区申报了31个旗县700.1万亩,其中新建418.9万亩、改造提升281.2万亩。两批国债合计申报844.8万亩,其中新建499.2万亩(60%)、改造提升345.6万亩(40%)。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下达我区103万亩,其中新建64万亩,改造提升39万亩,目前都在施工招投标阶段。两渠道合计,我区2025年共申报947.8万亩,其中新建项目563.2万亩:改造提升384.7万亩。

  (二)高效节水与化肥增效协同推进

  全面实施“农业节水提升年行动”,印发专项方案,聚焦地表水灌溉区与地下水超采区,通过“建工程、优农艺、选品种、调结构、抓机制”综合措施,推进节水工程、设备、技术、理念、机制“五大提升”,加快农业用水集约化转型。依托高标准农田、玉米单产提升等重点项目,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灌溉技术及水肥双控智能设备,构建稳定精准的农田供水与施肥系统,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创建节水增粮推进县

  (三)提高耕作效率

  自2020年起,实施保护性耕作已连续6年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盟市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其中2025年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下达任务2250万亩,目前已实施2735万亩,超额完成任务。推广种植新技术,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采用联合整地机或驱动耙精细整地,北斗导航精量单粒播种,科学配置宽窄行距,玉米种植密度由亩均4500株,力争提升 1000-2500株,达到5500-7000株,全生育期按需分6~8次精准灌溉与施肥。

  2024年我区推广使用智能农机,新增北斗导航设备1383台套,带动精准播种超3100万亩,植保无人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高效装备广泛应用,全年机收减损粮食8亿斤,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0%,超全国平均水平。把“辅助驾驶设备”“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智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实现作业的高精度和自动化。今后将更多先进适用机具有序纳入补贴范围,大力推广事关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实施的农牧业机械设备。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我区正在编制《内蒙古自治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计划到2035年底前将全区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正在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编制《内蒙古自治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和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分区域分类型建设标准、典型设计、投资标准和质量标准,用以确定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和投资需求,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科学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标准,因地制宜优化建设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农田建设质量。为自治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也将出台《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办法》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建后管护的实施细则,为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提供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印发将推动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鼓励各地在项目实施中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对现有模式进行本土化改进,多角度开展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5年7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rdjy/202508/t20250804_27690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