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方”。厦门市聚焦粮食和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强化技术支撑,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厦门市位于奥体中心和第二东通道北侧的西岩山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自2024年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先后种植了玉米、红藜麦等优质农作物,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都市田园”。整改前这片368亩的土地地势高低不平、田块分散,因浦南村整村拆迁缺少管理,杂草丛生。2024年翔安区通过土地地形整治、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先后开展了清杂、平整土地、土壤改良、增设农业水利设施等工作,把“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荒地”变“良田”,成功打造高标准农田“厦门样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厦门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以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总体要求,以“一平”“两通”“三提升”为基本标准,落实地方投入主要责任,推动亩均财政投入达6000元,财政投入累计约1.5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连续三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投入资金共达2787万元,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二是聚焦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7项覆盖设计、施工、验收、管护的制度文件,制定《厦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试行)》,印发《厦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加快组织编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推广“数字农田”平台运用,加强施工过程监理监督。每年集中开展工程质量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实参建单位质量责任。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市区财政按照50元/亩的标准落实管护资金,用于建成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有效调动管护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引入保险参与机制,从事前风险预防、事中管护服务、事后损失补偿金全方位为已建设施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工程设施使用效益。
下一步,厦门市将按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部署安排,结合自身城郊型农业特点及“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相融合,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应用智能节水灌溉和数字化耕作系统,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