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厚植廉洁基因,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厚植廉洁基因,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11-27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距县政府20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437户1763人。2016年前曾是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06人,贫困发生率10.62%。近年来,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大胆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等靠要”思想,发展乡村旅游,大胆引进外企,流转土地,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清廉乡村”建设中,积极构建“一网三公开、清廉六行动、四清四参与”的工作机制,壮大本集体经济,聚群众养廉于心、融廉于景,从贫困村跃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工作优秀试点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百色市清廉示范村、百色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等多项红旗村称号,成为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人人和谐的美丽乡村。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抓“一网三公开”,按下乡村振兴“护航键”。

  模范村通过整合村党支部纪律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村专项监督工作站、村监察联络工作站等四方村级监督力量,成立村级廉洁监督综合工作站,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廉洁履职、廉洁承诺、廉洁档案等制度机制,乡村治理体系清廉有序开展。依托新时代党建引领网格,制定监督工作清单、问题线索清单和问题线索处置奖励制度,构建党建引领监督全覆盖的清廉监督管理网格。同时,坚持打造阳光账本,实施村级财务审计、村“两委”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整治村级集体“三资”、惠民补助、村级项目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规范“三资”管理,及时将群众关注事项决策、村级收支账务、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公开,实现“随时监督”机制,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狠抓“四清四参与”,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模范村以配强村“两委”班子为切入点,在2020年率先实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同时把能力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村干剔除出村“两委”队伍,共清除不合格村主任1人,团支书1人。吸纳在外创业有志青年返乡充实村“两委”血液,重新配齐配强,村“两委”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如动员在广东大型企业担任高管的陆彩香返村,高票当选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现是书记),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黄旭正选进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新的村两委提出乡村振兴“一强三引五治”(强的村两委班子;引智、引资、引富;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发展目标,以干部清正、村务清晰、环境清雅和民风清淳的“四清”示范村为目标,发动群众、企业、游客和合作社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入乡村振兴。争创优势,实干争先,开展“立家训、树家风”等清廉文化活动,弘扬清廉文化,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作用,推动崇廉尚廉之风不断深入民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在打造清廉乡村示范点、廉政文化示范点、法治宣传阵地和教育基地实践中不断夺取丰硕成果,“最美家庭”“最美媳妇”不断涌现,2022年获得百色市清廉示范村,2023年县级乡村治理清单制示范村。

  三、重抓“清廉六行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模范村通过开展清廉入户、清廉评比、游客意见建议回应、项目建设情况通报、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通报和民风清淳系列主题文艺宣传等“清廉六行动”,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主动争取获得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农业农村部规划院支持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有序引导全村流转土地6500亩,推进“小块变大块”,有利农机机械化生产,土地流转率达95.3%,实现收租金、村内务工双丰收;积极引进12家现代农业公司进驻发展经营,承包种植香蕉(注册“苏菲”品牌)、甘蔗、火龙果和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企业老板、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贷2亿多元,获利近9亿元。在特色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同时,一村多品、一屯一特色产业逐步彰显,真正实现“让老板发财,让群众富裕”的“双赢”格局;吸纳本村在外能人返乡组建田东县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仙翔飞花乡村旅游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12户1276人,第一批农民入股资金达282万元,景区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模范村不断创造条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到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深百协作的乡村风貌改造等项目3000多万元支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多万元,开展山、水、林、田、湖、路、房综合整治,构建 “党建+合作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营造宜居、宜业优美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7516元增加到2022年28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不足5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35.4万元,推动村庄——产业、基地和景区三方面健康融合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bs/t1730316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