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邾城街道培育示范基地推行智慧农业 始终坚守“粮地姓粮”“农地姓农”

邾城街道培育示范基地推行智慧农业 始终坚守“粮地姓粮”“农地姓农”

发布时间:2023-06-11 作者:佚名 来源: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始终坚守“粮地姓粮”“农地姓农”,2021年开始,新洲区邾城街道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复耕三年计划”,同步开展清廉村居建设,将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反腐败专项整治与土地整治三年计划相结合,两年多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成果。邾城街道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邾城街道宣告“土地整理复耕三年计划”提前完成!

  

  邾城街道昔日的休耕地已成为小麦生产基地

  

  种粮大户喜获丰收

  

  肖桥村蔬菜种植基地

  

  种粮大户采用机械插秧

  

  硬措施守住“农地姓农”底线

  “‘粮地姓粮’‘农地姓农’才能确保把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2年多前,邾城街道党工委听取街道基层人大代表的建议,出台《农业产业发展激励资金“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提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引进业主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优势农业产业。

  为此,邾城街道出台相关激励措施: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凡新增的村范围内单个业主进行土地流转或租赁种植农作物达到50亩以上的,种植品种包括粮、棉、油、蔬菜等农作物,对村集体组织进行农业产业发展激励补助经费。

  补助标准为:土地流转种植农作物达到50—100亩的,按每亩给村集体150元农业产业发展激励补助经费;土地流转种植农作物达到100—200亩的,按每亩给村集体200元农业产业发展激励补助经费;土地流转种植农作物达到200亩以上的,按每亩给村集体260元产业发展激励补助经费。

  邾城街道明确要求,农业产业发展激励补助经费,为一次性补助经费,只能用于本村的产业发展、土地整治、基础建设、引进业主或租金补贴等费用。

  “街道掏钱用于土地整理复耕,体现了邾城街道党工委强烈的‘农地姓农’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新洲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实施连片种植培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邾城街道联合村,千亩小麦示范基地刚刚收割完小麦,日前又被种田大户种上了旱稻。

  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树元介绍,联合村是个农业大村,全村可种植耕地面积达4400亩。2021年,村里鼓励种田大户流转村民土地,引进能人实施连片种植,截至目前,全村5个种田大户流转了村里30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小麦、油菜、稻谷等农作物。

  “有一些业主找到村里,想在农地上种植果木,开办牛场等,都被村里拒绝了。‘农地姓农’,这是底线,不能突破!”吴树元说。

  联合村的做法与邾城街道的要求一脉相承。面对集中整治出来的数万亩农地,如何开发?邾城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思路清晰——

  一是提升服务理念,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发展,落实集约化政策;二是选择优良品种,打造连片示范基地,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三是助力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立种植合作社、发展粮食深加工企业等,比如,鼓励扶持铁衖村大学生姜旭飞夫妇回乡创业,成立粒粒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流转、租种土地近千亩,投资近2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厂房,烘干厂房设备目前已安装到位,今年早稻可开展烘干作业。下一步,该合作社还计划投资近百万元建设稻米加工厂。

  思路决定出路。短短两年多时间,邾城街道涌现出种田大户100多户,种田大户抱团成立种植合作社,不断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在站桥村蔬菜合作社,一排排标准的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眼下正值大棚蔬菜上市时节,每天上万公斤新鲜蔬菜从这里走向城乡居民的餐桌。

  站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新烈介绍,站桥村蔬菜合作社蔬菜基地面积达2000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1100亩,常年种植的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苋菜、食用甘薯尖、甜玉米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量达6000多吨,产值约2300万元。合作社种植技术人员16名,服务于11个自然湾的蔬菜种植户,带动全村80%以上农户进行蔬菜种植。目前,合作社形成了集产、供、销、技术、检测于一体的运行模式。

  连片种植,形成示范。邾城街道刘六村引进3家种植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湖北修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36亩种植油菜,并计划再征地约500亩种植黄豆;武汉明皓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400余亩;武汉楹华种植合作社已流转236亩种植多种珍稀品种的农作物。

  在章程村蔬菜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建东介绍,村里通过土地整理、盘活休耕地,组建合作社,集约经营,50名留守村民在合作社打工,年增收100多万元;村民土地租金年增收100多万元。

  

  推行全过程机械化种植瞄向智慧农业

  前不久,在邾城街道新港村,种田大户高新国指挥着两台插秧机,在自己流转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不多时,10多亩稻田里便“长”出绿油油的秧苗。

  高新国是邾城街道肖桥片区有名的种田大户。2021年开始,高新国陆续在邾城街道联合村、东港村、新港村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农作物,其中,在新港村流转土地700亩,轮作小麦或油菜、水稻。

  “这是我首次采用机械化插秧。”高新国说,机械化插秧实施侧深施肥,比传统的插秧节约肥料,利于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化肥、减农药”;同时,机械化插秧又比飞机撒播秧苗便于田间管理,亩产量更高更稳定。

  高新国介绍,他与周边村7个种田大户成立了武汉市联国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农用机械40余套、5架农用飞机,从耕田、播种、插秧、施肥、除虫,到收割、脱粒等,实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新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映利说:“全村为种植大户提供水通、电通、路通‘三通服务’,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种植大户的田在哪里,我们就把机耕路修到哪里,把灌溉水源送到哪里;抗旱排涝哪里需要用电,我们就把电源送到哪里。”

  近年来,邾城街道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复耕的契机,稳步提升全街道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水平。2022年,邾城街道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面积近3万亩,贯穿水稻育秧、翻耕、种植、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全过程。

  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的同时,邾城街道也将目光瞄向了智慧农业。

  邾城街道乡村振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章程村与外地涉农企业联手打造一个智慧农业项目,拟在该村蔬菜种植基地建设100亩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大棚。一旦该项目落地,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操控蔬菜种植管理全过程,实现“智慧管理”。

  “事实上,邾城街道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部分过程2022年开始,已经实现了智慧管理,比如播种、施肥、打药等环节,农用飞机对施工目标进行一次定位后,便可产生永久记忆,从而实现自动施工。”邾城街道乡村振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毫无疑问,智慧农业效率更高,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xwzx_25/whsn/202306/t20230609_22143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