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印发《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方案
(2022—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池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1月18日
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为进一步挖掘水稻玉米增产潜力,提高水稻玉米单产水平,增加水稻玉米总产,增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融合发展,促进水稻玉米面积、单产和总产同步提升,切实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
二、主要目标
(一)实现水稻玉米单产明显提升。2022年,全市水稻、玉米平均亩产较2021年提升2%以上,分别提升到380.77公斤/亩、265.67公斤/亩以上,分别比2021年水稻、玉米单产增加了7.47公斤/亩、5.21公斤/亩;到2025年,力争全市水稻、玉米平均亩产较2021年提升8%以上,分别提升到403.16公斤/亩、281.3公斤/亩,分别比2021年水稻、玉米单产增加了29.86公斤/亩、20.84公斤/亩。
(二)打造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全市每年创建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4万亩以上、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9万亩以上,示范片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同等条件地块10%以上。全市建立水稻连片5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3个,主要在罗城、环江、南丹3个县建设;建立水稻连片1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5个,主要在金城江、宜州、东兰、巴马、都安等5个县(区)建设;全市建立玉米连片5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1个,主要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建设;建立玉米连片1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40个,主要在全市11个县(区)建设。按照各县(区)种植面积比例分解任务,具体高产攻关示范片面积详见附件3。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大力示范推广良种。
1.加强良种繁育攻关。深入开展水稻、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创建、完善“产学研”结合的育种机制,努力选育一批“河系”突破性品种,做好种源贮备;引进筛选、培育、推广应用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节水抗旱的水稻新品种和高产广适、耐瘠耐旱、抗病抗倒的玉米新品种;加大新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力度,打造成河池的主推品种,开展糯玉米优良新品种选育攻关,收集本地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宜州怀远糯、都安加贵糯等;利用河池本地优质种质资源与国内外收集的种质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2022年自主选育水稻新品种河农丝占,玉米新品种贡香雪糯、田润189(青贮玉米),并通过审定;到2025年力争选育出4—5个抗病、优质、高产的水稻玉米新品种。收集本地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宜州怀远糯、都安加贵糯等,选育河糯612、庆远糯661等高产优质多抗的玉米新品种。
2.建立良种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水稻、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着力提升水稻、玉米良种供应保障能力。
3.大力推广应用良种。加大高产优质水稻、玉米新品种应用推广力度,组织当地农业企业等参与自治区开展的“看禾选种”、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优质水稻玉米高产竞赛等示范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高产优质水稻、玉米品种种植覆盖率。2022年全市水稻高产优质品种覆盖率达75%,玉米高产优质品种覆盖率达60%。到2025年,力争水稻高产优质品种覆盖率达85%,玉米高产优质品种覆盖率达75%。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农科所、农机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良法集成应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抓好水稻良法应用。一是大力推广水稻良法。围绕水稻高产目标,大力推广塑盘壮秧剂育秧、集中育秧、防寒育秧、抛秧、机插秧、水气平衡、合理密植、“三控”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一攻三喷”防早衰、秸秆还田等水稻高产高效技术。二是突出分类应用良法。在土壤肥力中上等水平、灌溉条件较好、光照充足、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推广“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通过精确选种、定密、施肥、管水、防控病虫,大幅提高水稻单产。在土壤肥力等条件一般的地区推广“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增密、增钾、调氮的方式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2022年全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47万亩、水气平衡栽培技术30万亩、“三控”栽培技术46万亩、“三定”栽培技术9万亩。力争到2025年,全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50万亩、水气平衡栽培技术35万亩、“三控”栽培技术50万亩、“三定”栽培技术13万亩。
2.抓好玉米良法应用。一是大力推广玉米良法。重点推广地膜覆盖保墒栽培、作物秸秆覆盖免耕栽培、种子包衣、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一增三改”、重施攻苞肥等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二是增密度改施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稀植型品种为耐密型抗倒高产品种,改偏施氮肥为有机肥和氮、磷、钾肥配施,改肥料表施为肥料深施,节约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2022年全市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0万亩、“一增三改”栽培技术47万亩。到2025年,力争全市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2万亩、“一增三改”栽培技术50万亩。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农科所、市农机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大力推广农机农艺技术。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移动式烘干、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直播机、有序抛秧、植保无人机、秸秆还田等高效复式新机具新技术。
2.大力推广适宜农机具。加大适宜丘陵山区玉米生产的耕整地、播种、收获等环节的中小型、省力化机具推广力度。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方式,一站式解决小农户水稻、玉米生产难题。
3.大力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项目,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及骨干机手的培训。
4.大力做好惠农政策落实。加大水稻玉米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升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2022年力争全年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0%以上。到2025年,力争全市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85%以上,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5%以上。
牵头单位:市农机中心
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科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强万亩良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1.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点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在水稻和玉米传统种植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4万亩;确保到202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0万亩,并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
2.抓好耕地地力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培肥与管护,改造与提升中低产田(地),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改善机具通行和作业条件;加大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和粪肥还田,加强酸化耕地治理,改良土壤结构,稳步提升耕地质量,2022年全市推广种植绿肥47万亩、秸秆还田2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0万亩次,2025年全市推广种植绿肥50万亩、秸秆还田2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00万亩次。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绿色示范防控,提高统防统治水平。
1.切实加强主体责任落实。压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属地责任,加强基层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水稻玉米主产区和重大病虫疫情源头区、历史发生区、主要发生危害区为重点,实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科学采取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危害损失和化学农药使用量。
2.抓好示范园区绿色防控。充分利用自治区财政支农补助资金及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022年组织建设好6个自治区财政支农补助市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水稻:宜州、南丹、东兰,玉米:宜州、巴马、都安),示范推广以生物防治、理化诱控为重点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或作物全程绿色防控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3.加强面上统防统治。统一组织实施水稻、玉米统防统治面积88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增加24万亩、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个百分点。通过实施“两增两减”行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发区域病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发突发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有效处置,不出现大面积绝收成灾。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统防统治覆盖达50%。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农科所、农机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减少灾害遭受损失。
1.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测。完善应急、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会商和应急调度机制,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与治理能力,减少低温、高温、强对流、暴雨洪涝、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对水稻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失;进一步优化调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合理利用空中水资源,减轻干旱、冰雹对水稻玉米生产的影响。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田埂、机耕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灌溉系统水资源库容、调度的优化与管理,提高灌区抵御旱灾能力。
3.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调运。加强种子(苗)、农资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调运调剂,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争取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应急局、水利局,河池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开展示范片创建,落实示范包片责任。
1.落实示范创建目标任务。2022—2025年,每个县(区)每年均要建立相对连片的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任务分解详见附件3),并将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要求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中示范适合当地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确保高产攻关示范片高产品种和高产技术覆盖率100%、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100%。
2.落实示范创建工作责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领导包片认领创建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活动,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以及各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等要分别带头认领创建高产攻关示范片200亩以上,示范片要竖立牌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的引领效应。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河池调查队,市农科所、供销社、粮食和储备局、农机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粮食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利用统筹资金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支持各县(区)整合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粮食生产激励、双季稻轮作补贴、耕地地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控等项目资金用于水稻玉米高产攻关,农机购置补贴优先用于补贴水稻玉米生产相关机械。扩大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力争实现高产攻关示范片区全覆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要优先支持粮食产业。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河池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着力培育新型水稻玉米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从事水稻玉米生产,鼓励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种粮。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依托项目实施,围绕水稻玉米种植、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开展专题培训。大力发展新型水稻玉米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水稻玉米生产提供耕整地、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机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加大种粮新型经营主体农用设施用地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机中心,河池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完善市、县两级水稻玉米专家技术指导工作机制,由市农机中心、农科所、种子站、植保植检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土壤肥料工作站有关专家组成市级专家指导组,市级专家指导组负责全市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到全市11个县(区)指导不少于4次,实现水稻玉米主产区生产全程全覆盖。各县(区)也要相应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配合市专家组细化完善分作物、分区域、分环节技术指导意见,建立专家包片实地指导机制,确保高产技术落细落实落地。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机中心、农科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全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市直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专家指导组主要由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气象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各县(区)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方案,成立相应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机构,统筹协调指导本县(区)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
(二)加强责任分工。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的责任主体,要以高产攻关示范片创建为抓手,做好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市级有关部门在相关支农项目申报和审批时,要统筹规划,把握投资方向,按照资金使用原则,将各类支农项目集中向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方面投入。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要统筹安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项目,优先抓好高产攻关示范片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农业农村、科技、农机等部门要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抓好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要支持市、县做好资金整合,落实好相关方面的资金。生态环境部门要监督各地开展产地环境保护。农业农村部门及市农科所要组织科技服务团队、专家指导组,开展技术指导,把各项先进实用技术落实到户、到田。
(三)加强督促检查。市级将水稻玉米高产攻关工作列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列入每年度粮食生产激励评价评分指标体系,严格考核要求。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将不定期组织督导组各县(区)水稻玉米高产攻关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示范片建设进行验收考核(验收办法另行发布),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对实施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及时通报评估结果。对工作落实迅速、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进行通报表扬,并优先安排相关项目资金;对工作落实迟缓、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减相应项目资金。
(四)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水稻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力争打造一批自治区级水稻玉米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全市水稻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各县(区)要及时总结实施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技术普及率,调动种植大户和农民参与高产攻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高产攻关示范片、粮食生产重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附件:1.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协调领导小组
2.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专家指导组
3.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创建任务表
附件1
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黄贤昌 副市长
副组长:陈忠权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覃家旺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 员:李敏玲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韦桂京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王慧屏 市科技局副局长
唐 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韦德卫 市财政局副局长
韦江团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黄 恒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苏秀荃 市水利局副局长
蒙乐观 市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
韦正健 市农机中心副主任
刘耀贤 河池调查队副队长
覃陆岸 河池气象局副局长
陆水丰 河池银保监分局二级调研员
韦贵剑 市农科所所长、推广研究员
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敏玲兼任,副主任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业管理科科长龙冠成担任。
附件2
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专家指导组
一、水稻专家指导组
组 长:韦贵剑 市农科所所长、推广研究员
成 员:韦淑娜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规军 市种子站站长
韦迎春 市植保植检站站长
陈天华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
姚正行 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梁仁敏 市农科所副所长
谭佳勇 金城江区气象台台长,工程师
二、玉米专家指导组
组 长:侯青光 市农科所副所长
成 员:韦淑娜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规军 市种子站站长
韦迎春 市植保植检站站长
陈天华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
姚正行 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卢亚妮 市农科所玉米课题主持人
谭佳勇 金城江区气象台台长,工程师
附件3
河池市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创建任务表
县(区) | 示范片面积 (万亩) | 核心示范片数量(个) | 2022年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不低于(公斤/亩) | |||||
水稻 | 玉米 | 水稻 | 玉米 | 水稻 | 玉米 | |||
连片500亩以上 | 连片100亩以上 | 连片500亩以上 | 连片100亩以上 | |||||
金城江 | 0.32 | 0.47 | 1 | 3 | 418.58 | 283.7 | ||
宜州 | 0.87 | 1.34 | 1 | 4 | 393.29 | 352.85 | ||
罗城 | 0.63 | 0.58 | 1 | 4 | 372.09 | 292.12 | ||
环江 | 0.52 | 0.67 | 1 | 3 | 529.68 | 311.48 | ||
南丹 | 0.39 | 0.57 | 1 | 4 | 471.38 | 266.84 | ||
天峨 | 0.15 | 0.63 | 3 | 484.76 | 339.08 | |||
东兰 | 0.25 | 0.54 | 1 | 4 | 348.7 | 286.02 | ||
巴马 | 0.21 | 0.75 | 1 | 4 | 356.37 | 275.4 | ||
凤山 | 0.13 | 0.44 | 3 | 463.84 | 282.84 | |||
都安 | 0.33 | 1.74 | 1 | 4 | 354.89 | 257.22 | ||
大化 | 0.2 | 1.27 | 1 | 4 | 308.74 | 232.67 | ||
合 计 | 4 | 9 | 3 | 5 | 1 | 40 | 410.63 | 286.51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