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 《 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 年)》,着力推进畜间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规划》指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二是防治机制不断优化;三是防疫体系不断完善;四是疫情形势总体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基本消灭了马鼻疽,日本血吸虫病、棘球蚴病( 包虫病)、狂犬病等得到稳定控制,畜间流行率显著降低。但是,我国畜禽饲养基数大,动物疫病种类多、分布广,部分疫病在局部地区出现反弹,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畜间人兽共患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畜禽养殖总量大,规模化程度总体不高,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四是周边及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动物疫情频发,多种外部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防治任务繁重、艰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动物及动物产品跨境流动频繁,外来畜间人兽共患病传入风险不断加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跨种传播感染人和畜禽的情况时有发生,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增多,进一步加大畜间人兽共患病发生、传播和扩散风险。
《规划》指出,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聚焦重点病种,织密筑牢防治畜间人兽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对重点防治的8种人兽共患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牛结核病、狂犬病、炭疽、包虫病、日本血吸虫病、马鼻疽)实施国家制定防治技术规范、标准,根据防控需要制定应急实施方案,实行全国统防、部门联防,一病一策、分类指导,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采取差异化防治策略,精准防治,逐步实现从场群、区域到整体的控制、净化和消灭目标。到2030年,畜间布病、牛结核病、包虫病等 病种流行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定控制,炭疽疫情保持平稳,马鼻疽实现消灭,犬传人狂犬病逐步消除,日本血吸虫病实现消除。常规防治病种流行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重点防范的外来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
《规划》要求,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严格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采取监督指导和激励相结合的措施,调动从业者主动防疫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生产经营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要强化责任落实,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调度,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方责任。结合本地畜间人兽共患病流行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全面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确保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条件保障。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动物防疫补助等经费项目,协调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免疫、监测、流调、扑杀、净化、评估、检疫监督、无害化处理、应急处置、人员防护等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稳定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队伍,将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落实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等 相关待遇,确保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规划》强调,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病兽防、关口前移”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健全完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体制机制,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完善防治策略措施,提升风险防范和综合防治能力,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若干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畜间人兽共患病,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