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召开推进会研究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兴旺,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会,副局长吴华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集体研究了《扬州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将聚焦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花木、名优茶叶、规模生猪、现代水禽、精品虾蟹、生态荷藕,打造8条全产业重点链,培育一批50亿元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链,培强一批产值超50亿元农业“链主”企业,选树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2个,在全市形成8条重点产业链,一批县域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格局,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吴华强调,要依托县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致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一要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做强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花木、名优茶叶、规模生猪、现代水禽、精品虾蟹、生态荷藕等八大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集群集聚,催生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衍生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二要发展二产,前延后伸。做大农产品加工业,有力助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向前带动一产种植、养殖行业的蓬勃发展,向后为三产仓储物流、商贸、综合服务、旅游观光提供内生动能,使各环节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三要创新三产,拓展功能。做活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结合一产二产优势特色,创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创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推动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建设,市委书记张宝娟、市长王进健对全市“三农”工作做了专题批示,要求加快市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确保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202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6万亩,总产量210万吨,全年蔬菜产值近60亿元,成为继粮食后第二大经济作物。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督局、扬州银保监分局等10 个部门组成的市“菜篮子”食品管理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秘书长担任总召集人,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
二是突出稳产保供,推进生产能力建设。围绕筑牢城市蔬菜自给安全线目标,突出应急保供能力,坚持优先服务本地市场原则,带位置落实4.3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规划布局。持续提升沙头、吴桥、小纪、槐泗4个市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和蔬菜供应数量,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44亿元,基地总面积超1.5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0万吨,其中叶菜2.6万吨。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9万亩,占比达20%左右。
三是聚焦区域特色,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适销对路的绿色蔬菜、水生蔬菜和珍稀菌菇,重点打造里下河地区水生蔬菜、高邮江都设施蔬菜、仪征丘陵蔬菌和城郊精品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宝应荷藕、高邮娃娃菜、仪征紫菜薹、江都邵伯菱、沙头西瓜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加强与扬州大学、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合作,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邀请专家教授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开展技术指导500余人次,指导种植户7000余人次。
四是推行绿色生产,开展基地监测评价。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分散小农户开展蔬菜绿色生产,参与绿色蔬菜产业基地评价。目前我市认定的绿色蔬菜产业基地有81个,其他认证认可备案的绿色优质蔬菜基地35个,基地面积27.98万亩,绿色蔬菜占比51.3%。2021年宝应县获批江苏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全省十家)。加强全程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三棵菜”“三前”环节精准治理,创建80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累计发放地方标准技术挂图8000余份。支持开展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示范区等创建,示范推广尾菜、菌渣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推动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