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决策部署,促进襄阳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农民,襄阳市农广校作为襄阳市直农民培育实施的主要机构,近年来承担了种养大户、休闲农业、农药经销员、农机手等专业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共计培育600余人。理论培训和跟踪服务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襄阳市农广校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及培育实施方案的安排,牢牢抓紧抓实,努力提升受训学员的科技水平。为了切实解决学员“学用脱节”难题,以训后跟踪服务为切入点,重点突出“五个抓牢”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一、结合实际,突出抓牢后续跟踪服务计划的制定。
我校在完成每年理论培训工作后,及时启动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结合培训专业和受训学员的特点,认真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计划》,依托当地农技推广站、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等,与其签订《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协议》,专门印制《后续跟踪服务指导手册》,对跟踪指导的对象、时限、次数、方式、实效、指导老师、现场照片等进行如实记录,确保学用结合,取得实效。
二、丰富形式,突出抓牢信息技术服务桥梁的搭建。
我校在理论培训过程中通过扫描云上智农二维码,创建QQ群、微信群等现代信息化服务平台,搭建信息技术服务桥梁。建立起专家与学员,指导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平台,并将与各产业相关的政策、信息、生产措施、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高效种养技术等公布在群里,随时为学员提供创业信息和各项服务。同时充分依托互联网络,结合云上智农、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智慧农民云平台、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建立高素质农民网络课堂,组织受训农民参加在线学习。
三、开展回访,突出抓牢学员生产经营的具体需求。
近年来,我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走出去、面对面、听心声、解难题,加强与学员的互动与联系,扎实推进学员跟踪服务工作,先后联合卧龙镇、樊城区、东津新区农技服务中心等单位,针对辖区内的受训学员开展上门技术服务和指导50余次,电话回访率达80%以上。同时,我校还充分利用人员和专业技术优势,对襄城区卧龙镇30余名往年培训学员中的种养大户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上门技术服务,与学员一起走入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指导,解读农业扶持政策,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确保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出实效,受训学员能力有提高。
四、对接专家,突出抓牢学员与专家的技术衔接。
我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具体承办单位,除抓好学员培训之外,积极构建起专家与学员的桥梁,将各方专家纳入到“农信通”专家库,开展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同时,向学员发放电话咨询联系卡,授课老师跟踪服务制等形式,采取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做到了现场来访及时答复,电话咨询有问必答,致力构建“专家+农技人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户”、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新型农技服务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五、开展座谈,突出抓牢培训专业的实际需求与运用。
我校利用上门回访,送技术下乡等时机,召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在入户走访的基础上,邀请参训高素质农民代表、基层农技人员代表和农技专家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座谈。通过座谈听取受训农民的参训感受、培训效果和意见建议,搜集农民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难题,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农民教育任重而道远。襄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将继续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准确把握农民学习心理、抓住农民学习习惯、激发农民学习积极性,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用科技知识培训农民,用现代经营理念培养农民,用职业技能武装农民,用现代文明引导农民,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农民,大力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中国复兴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