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栗木镇大枧村村民热火朝天地在蔬菜田里对成熟的芥菜进行采摘、打包装袋、外运。
秋收之后,不少稻田被闲置过冬,成为“冬闲田”。我县通过引导种植业主、村民把“冬闲田”充分利用起来,种植时令蔬菜,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栗木镇在稻谷收割后种上了芥菜、包菜、菜花等蔬菜作物,为群众增收拓宽渠道。据悉,2021年,该镇蔬菜种植面积超3万亩,蔬菜产量达15万吨,每亩增收约2万元。
在我县龙虎乡龙岭村蔬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豌豆苗长势喜人。这是村民王建瑶去年在种植完水稻之后种下的。除了豌豆苗还有菜花,一共1000多亩。现在基地吸收10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回来过年,两个多月时间,闲着也是闲着,跟着家里人在这里做工,还能增加家庭收入。”王宗是龙岭村村民,去年年底他从广东打工回来就一直在基地里忙活。“2021年9月份我开始在这里工作,大概每个月增加了1000多块钱收入。工作很轻松,也能照顾家里。”同样在基地务工的王电英对这份“双赢”的工作十分满意。
今年蔬菜基地喜获丰收,从这里产出的蔬菜被端上西安、上海和香港的餐桌,价格喜人,王建瑶告诉记者今年的“冬闲田”能产出蔬菜1100多吨,产值约500万元。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耕地轮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利用冬闲田推出“水稻+”模式,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双赢目的,在提高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接下来,我县还将积极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项目支持、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推进“水稻+”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