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规划产业空间。按照“早熟梨抢市场,中熟梨接链条,晚熟梨保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产业组团为基本形态,打造沿嘉陵江、国道212线等苍溪梨产业带4条。
⑵培育新型主体。培育苍溪雪梨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近2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亿元,撬动新型主体、农民投入资金1.5亿元,激励金融企业发放贷款0.6亿元,用于苍溪雪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培育苍溪雪梨专合社16家,家庭农场23家。
⑶优化品种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院士工作站,建成苍溪梨研究所,培育翠雪等6个优质新品种。建立“一个特色产业+一名首席科技专家+一个技术指导小组”的专家服务团队4支,召开技术培训会5场次,现场指导培训500余人次,推广苍溪雪梨矮化密植、平棚栽培等新技术11项,建成科技示范基地20个。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