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底数核查是精准掌握建设成果、科学规划后续工作的基础。资阳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底数核查,实现“底数清、位置准、情况明”,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
一、安排部署确保“任务明”。一是注重多方联动。聚焦当前高标准农田底数不清、数据不实等问题的解决,结合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组建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联合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底线核查工作。二是开展核查培训。采取核查前集中培训、边核查边培训、微信群交流学习的方式,组织核查人员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底数核查技术规范》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统一核查标准、技术规范及数据填报要求。三是确定核查范围。针对全市自2011年以来实施的257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行全覆盖,但统筹考虑近期及历史项目,重点核查2019年以来的33个项目、涉及65个乡镇、所有项目点状、线状、面状工程现场、所有项目的档案资料、资金管理使用等内业资料,全部掌握地块位置、建设面积、建设年份、当前利用状态、是否永久基本农田等核心信息,确保“一块不漏、一项不缺”。
二、细化内容确保“无偏差”。一是摸清建成“底数”。通过历年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变更、验收等档案资料找“底数”,全面梳理资阳市2011年开始实施农田改造工程至2025年所有农田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项目立项、审批、变更、验收、上图入库图斑等内容,针对2019年以前项目底数不清的情况,通过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调查方式并行的方式,确保最准确明晰的“底数”数据。二是摸清保有“底数”。结合耕地林地园地空间治理“一张图”开展核查,精确测量实际建成面积,核对与立项批复、验收报告的一致性,标注因自然灾害、非农占用等导致的面积变化情况,建立“面积动态台账”,掌握实际分布和利用情况。经摸排全市高标准农田现状面积为285.21万亩。三是摸清待建规模。将全市已立项、已完工、已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图斑制作为底图,与耕地图斑、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大中型灌区范围开展套合分析,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25度以上陡坡地现状,对全市“具备条件”待建耕地进行面积测算和分布定位,经分析全市“具备条件”待建耕地约115.63万亩。
三、规范流程确保“可追溯”。一是开展资料核验。聚焦审计、财政监督反映的数据不实问题,收集项目规划图纸、工程量清单等档案资料,与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数据信息、自然资源“三调”数据及历年项目验收资料等数据库交叉验证,发现问题图斑面积2.48万亩,为实地核查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开展实地勘测。采取“无人机航拍+人工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逐地块核实面积、土壤质量、灌排设施、道路通达度等核心指标,建立“一田一档”电子档案,通过外业调查与内业核查相结合,进一步校正和完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数据库。三是细分问题整改。针对审计提出的“项目上图入库范围和工程设施位置不一致的、在限制区的、在国土调查是耕地但是现场是非耕地的”等8类问题,分类列出整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形成“排查-整改-验收”完整闭环。今年以来,核查发现问题270个,已完成整改202个,整改率74.8%。
四、成果运用确保“可转化”。一是推进数据共享。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一图管田”监管平台管理,构建“一地一档、一项目一码”,实现动态监测与精准管控。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强化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周调度、月提示”调度制度,建立了与自然资源、水务、生态环保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三是推进方案优化。根据核查结果,县(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具体实施方案和2026年-2035年年度计划,明确待建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进度安排,优先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将推动全市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