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归田十七载 稻香富万家——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李燕萍的返乡创业路

归田十七载 稻香富万家——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李燕萍的返乡创业路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她总说:“我就爱种田,感恩家乡的这片土地敞开胸怀接纳了我!”当城市霓虹在远方闪烁,她选择将星辰揉入稻穗,用17年光景助力浦北县“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享誉全国。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朴素誓言,化作1000吨谷仓的坚实容量,化作“浦福源”品牌的每一粒硒米。17年来,这位“全国种粮大户”创下水稻平均亩产450公斤的好成绩,带动2万农户绘就的,不仅是广西粮食生产大县的丰饶画卷,更是新时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图景。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让浦北县福旺镇农民李燕萍入选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宣传选树项目人选。

  如何用一首诗来赞美她?儿子林章卿对话AI软件。屏幕上,一首《归田吟》徐徐展开:

  别样心思闯世尘,归来仍作弄田人。

  十七寒暑禾间立,两万乡亲垄上春。

  细雨梳苗青似染,秋风卷浪灿如金。

  今宵共话丰年事,米酒初香月满门。

  归心

  “老林!给我点钱,我要种田!”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李燕萍和丈夫林强在南宁经营的房地产装修业。面对困局,她念起家乡福旺镇那片广袤田野,决心转换赛道做个女农人。

  “我是户主!渡难关本是我的责任,怎么能让你来扛!”惊讶之余,丈夫心生疼惜,不愿妻子太过辛劳。

  “不试,怎么知道没希望?”自1996年结婚,李燕萍便随丈夫走出大山到城里打拼,但心中始终惦记乡间的稻香。

  “想好了没有?别到时打退堂鼓哈!”耐不住妻子的坚持,几周后,林强“投降”了。李燕萍告别丈夫和两个小孩,独自归乡务农。那年,儿子刚上初中,女儿也才10岁,夫妻两人约定——周一到周五在村里种田,周末在南宁团圆。

  说干就干!多次踩点浦北县县城和福旺镇菜市场,细心的李燕萍发现:优质可口的蔬菜可是紧俏货。

  不久后,她果断租下镇里北兰村几十亩丢荒地,先从种植豆角、菜心、黄瓜等蔬菜开始。由于采用农家肥育壮、草木灰杀虫等绿色技术,绿色蔬菜很快俘获消费者。回乡第一年,她种植的蔬菜供应市场总量达800多吨,纯收入超10万元。

  “看,我们的决定没错。”带着点儿小骄傲,李燕萍向丈夫“炫耀”。

  首战告捷,让这个小家庭少了些分离的烦忧,更多了对未来的期许。

  “我何尝不想陪伴他们成长,特别是每次相聚都感觉孩子突然长大了,内心总觉亏欠。”母爱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份藏着坚毅和取舍。

  林强握紧她粗糙的双手,边安慰边鼓励:“相信你,孩子有我照顾,想做就去吧。”

  深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农民责无旁贷!”2009年,李燕萍摁停处于盈利模式的蔬菜种植,租下北兰村群众近百亩田地,开启逐梦稻浪千层路。

  “在外当老板了还回来种田?”“这地都丢荒了这么多年,还能种出金子来?”质疑、不解纷至沓来,却更激起了李燕萍的斗志。

   选种是第一道关卡。从跑农业部门到调研种子市场,李燕萍多听、勤问、细看,敲定合适的优质稻品种。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她将水稻种植从单季稻调整为种植早、晚稻!

  晨光里下田,烈日下跋涉,暮色中坚守,草帽边缘滴下的汗珠,滴在后背衣衫结出的盐霜,都在无声地守护着这一片片稻浪。那一年,她在北兰村租田种出的水稻,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李燕萍在北兰村从此成了粮食产业的又一只“头羊”。

  “她脑子灵、主意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那以后很多村民都想跟着李燕萍干。”北兰村党总支书记梁训桂对这位女农人赞不绝口。

  2009年,李燕萍在村里成立浦北县绿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上千户群众种田。

  然而,创业之路从无坦途。

  2010年早稻收获期间,北兰村遭持续暴雨侵袭,李燕萍承包的水田中有40多亩被洪水浸泡。更因缺乏烘干设备,潮湿的稻谷发芽霉变,当年收成眼看着要归整为零。丈夫得知后,多次安抚她不要难过,却更坚定了她要找到解决办法的念头。

  紧急关头,好友建议她种荔浦芋进行补救。“那时想,芋头若真种植成功,我打算给它取名‘扣肉爱人’。”李燕萍笑说,这是送给困境中仍支持自己的丈夫最好的礼物。

  皇天不负苦心人,荔浦芋种植成功,收成颇丰。而这次波折也给李燕萍上了一课:要种好田,只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技术、设备必须跟上!

  “我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充电’,才能带着乡亲们走好致富路。”2011年,李燕萍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学习,了解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钻研超级稻的生长特点。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种植等“新鲜货”,开启了这位女农人的现代化农业奋进之路。

  “妈,试试‘工厂化’育秧。”受父母影响,中专毕业后,儿子林章卿也回到北兰村深耕农业,并不时带来新思路、新点子。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儿子的建议下,李燕萍夫妇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入6台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单台日工作面积突破400亩,大大降低人力劳作强度。目前,她经营的合作社已培养出12名无人机驾驶员,每到开展作业时,无人机飞过万亩稻田上空,科技感拉满。

  包含5台大型拖拉机在内的13台套机械,一到丰收期,轰隆隆的机械运作声,让这片土地都沸腾起来。

  破茧

  怎么样才能走出特色、打响品牌?

  “北兰村水源充足,土壤气候条件都很适合发展富硒产业。”浦北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陆和远适时给出建议。作为李燕萍创业的见证人,陆和远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仍不时为李燕萍的土地“把脉问诊”。今年晚稻种植的“邦两优·郁香”和“粮发香丝”优质稻品种,就是陆和远向李燕萍推荐的稻种。“这两个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抗倒伏、抗病虫害表现好,且穗大粒多、分蘖率高。”陆和远说。

  打响品牌,品质把控是关键。经过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松(深耕)整地等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后,富硒水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对大米加工进行精细化管控。为了对产出的大米进行分级销售,在购买大米加工设备时对色选机严格把关。“这既是保障大米价值的关键节点,更直接关系到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李燕萍解释。

  2018年,李燕萍成功注册“浦福源”商标,为抢占富硒市场夺得先机。这一决定有效解决了福旺镇优质稻米因缺乏品牌标识而难以进入商超和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的难题,还为农产品注入了品牌价值,更打开了市场通道。

  目前,“浦福源”富硒大米、“浦福源”富硒芋头等产品已获得富硒农产品相关认证,并获得“中国富硒好米”“中国富硒好杂粮”等称号,推动富硒粮食产业成为浦北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2024年,福旺镇富硒水稻种植面积达4.55万亩,产值达4.2亿元,进一步擦亮浦北县富硒粮食品牌,巩固“广西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种粮队伍力量日益壮大,李燕萍创业之初投资150万元建设的第一条小加工生产线逐渐超负荷运转,无法全部消化乡亲们送来的稻谷,不得不把一部分稻谷拉到邻近乡镇的小型加工厂,增加了生产成本。

  “既然连秧苗都免费供应给乡亲们,何不把生产线更新一下,把大家种出来的水稻全部消化掉?”为此,她又筹措资金500万元购进集烘干、加工、包装于一体的新型大米加工生产线,日产大米可达200吨。如今,升级后的生产线,谷仓容量从之前的300吨增加到1000吨,让当地种粮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共富路上,我这只‘头羊’必须带好头、看好路。”身为党员,李燕萍更感责任之重。

  种粮有收益,种粮有榜样。“如今,全镇种植10亩水田以上的种粮大户中,有42人是在李燕萍一家的影响带动下成长起来的。”福旺镇党委书记刘晋说。近年来,该镇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仅镇里种粮大户,去年就向国家粮库供应优质水稻900多吨,今年早稻也超过500吨。

  致远

  “没有乡亲们的帮衬,就没有我的今天。”一语道初心。

  在这片土地坚守了17年,李燕萍说,种田这条路自己还会继续走下去。

  这位从泥土里走出来的企业家,从2020年开始通过多渠道回馈社会:疫情期间,积极捐资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去1330公斤大米;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给镇上的学生送去节日的祝福和物资;时常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并提供资金支持……

  最让她自豪的是,自己始终把产业反哺作为社会价值最具分量的表达。她将水稻种植和加工作为撬动社会价值的支点,通过规模化经营带动周边妇女就业。目前在北兰村,除了40多名脱贫户常年在她的合作社中工作外,还带动数百名妇女通过栽种芋头、土豆、毛节瓜、辣椒等农产品实现增收。

  “我儿媳妇在李燕萍的种植基地工作,收入稳定,我今年8月也靠插秧领到了800元的工资。”70岁的福旺镇北兰村脱贫户梁庭锋说,“我们一家都在她的带领下过上了安稳日子。”

  “她创业以来,回馈社会、帮助乡亲们的脚步从不停歇,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全县的粮食生产工作。”浦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智勇介绍。在李燕萍的带动下,福旺镇绿源富硒农业核心示范区辐射效应不断扩大,浦北县于2019年获得“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称号。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李燕萍的大米加工厂实现从商业主体到社会支柱的转型。作为浦北县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和供应参与企业,她将工厂纳入政府供应网络,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将合作社打造为“农用薄膜回收示范点”、自治区妇联“巾帼科技示范基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国家给我们创造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必须奋勇争先!”说着,李燕萍叫来儿子,边操作手机边问,“我也想用AI写一首诗,表达农民对田野的热爱,表达我们一家人对国家的感激,更要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这样跟软件对话吗?”

  遇到新事物,她一如既往保持着学习热情。很快,一首名为《稻云金梦·谢国策助农篇》的诗呈现眼前:

  十七年前垦野荒,银镰挥处稻云香。

  国道纵横驰铁马,农师迢递授金方。

  春苗已接青天露,秋垅犹披紫陌裳。

  更喜儿郎承素志,琴心剑胆续华章。

  看着这首AI生成的诗歌,李燕萍不禁感叹:国家带来的惊喜真是层出不穷。望向窗外那片青葱田野,她眼神更为坚定:星光不负赶路人,脚印会留下新的故事。而她的双手,终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编校:农丰)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260266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