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桂林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通过构建科学监测网络、大力推行耕地培肥技术等系列“组合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饭碗田”。
精准把脉,筑牢耕地质量“监测网”。为动态掌握耕地“健康”状况,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市13个县(市、区)的46个乡镇50个村,科学布设了5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平均每5万多亩耕地就有一个“前哨站”。通过对这些点位进行长期定位调查、采样和分析,技术人员能够清晰掌握土壤养分动态、农户施肥习惯及作物产量变化,从而对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做出精准评价。这张日益完善的监测网络,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
为提升耕地内在“肥力值”,桂林市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据悉,2024年冬季种植的112.55万亩绿肥已于2025年全部压青还田。截至今年8月,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361.15万亩,推广施用有机肥面积达388.96万亩。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显著增强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让沃土良田真正成为粮食安全的稳固屏障。
此外,桂林市全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编制,绘就土壤资源“一张图”。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任务,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在桂林市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25年8月,全市17个县(市、区)已高质量完成所有外业采样和内业审核工作,并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其中表层样点验收获评优秀。目前,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耕地质量等级图、土壤硒资源分布图等关键成果图件与报告已初步编制完成。尤为亮眼的是,阳朔县的“三普”成果因推进速度快、质量高,已被作为广西的先进典范推荐至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未来,这些宝贵成果将为桂林市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最权威的科学依据。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