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艳艳桂香满城飘,葡萄圆圆笑颜比蜜甜。”立秋过后,华南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产区——广西桂林市兴安县迎来丰收季。一串串玲珑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映照着村民们满意的笑容。这份满意的背后,离不开综治中心的默默守护与高效调解。溶江镇一甲村村民袁某由衷感慨:“多亏了综治中心,才有了现在的好‘丰景’!”
数月前,袁某与村民奉某的纠纷,险些耽误了今年的葡萄生产。紧要关头,是溶江镇综治中心的“背靠背”调解,让僵局破冰、丰收无忧。
在山水含韵、民族相融的桂林,基层治理实践正悄然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桂林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动力,通过规范化建设强基、特色化品牌聚力、数字化赋能增效,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破解治理难题,绘就社会和谐、群众和美的新图景。
阵地筑基:多级综治织密民生“防护网”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千年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见证着桂林的发展变迁及其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7月11日,兴安县综治中心微法庭内,一场剑拔弩张的合同纠纷悄然平息。某装饰部与某公司因合作事宜僵持不下,兴安县人民法院以“法为绳墨,理为基石”为准则,既讲法律条文,又论商业伦理,促成了和解。“这样的调解不伤情面,比打官司好得多!”当事人的感慨,是桂林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践行“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诺言的生动注脚。
在赋能并提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中,桂林市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锚定“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将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与社会力量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中心多功能”的治理格局。通过政法单位和信访等重点部门常驻、行业主管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的模式,实现了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承诺,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加便捷高效。
目前,全市各级2070个综治中心已实现全域覆盖,成为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关键枢纽。
永福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实践,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打造特色“一站式”服务窗口,推动各部门形成化解矛盾合力。七星区综治中心则建立健全“接办、交办、商办、督办”工作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平均调处时长较以往缩短70%。
数据是治理效能的最直观体现。今年上半年,全市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排查矛盾纠纷4191件,成功化解4162件,化解率达99.3%;全市治安警情、刑事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8.87%、20.62%,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品牌聚能:多元调解激活治理“新动能”
火塘边,木柴噼啪作响,民族语言交织着法律条文与亲情话语;油茶汤,热气袅袅升腾,四碗茶的工夫让纠纷化为和气……在桂林的奇山秀水间,矛盾化解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饱含着民族习俗的温度与乡土人情的厚度。
桂林下辖17个县(市、区),是由包括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群众互嵌融居的大家庭,独特的文化背景要求矛盾化解必须兼顾法理与情理。为此,全市各级综治中心立足实际,将民族习俗、红色文化与法治思维深度融合,创新打造出67个品牌调解室,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今年3月,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某村因集体土地租金分配引发纠纷,张某认为数万元补偿款错划至儿子账户,将该村民小组诉至法院。平等镇综治中心迅速介入,联合法庭以当地“火塘议事”传统为切入点,用民族语言拉家常、讲法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红色根脉长,治理活力强。桂林红色资源丰富,部分综治中心因地制宜组建“红色调解室”,将革命先辈团结协作的精神有机融入纠纷化解。灌阳县新圩镇通过“红色调解+警司合署”机制,以红军长征经过灌阳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当事人找准共同点,从对抗转向共情。雁山区组建“红雁义警”巡逻队,结合网格化治理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矛盾纠纷,让红色基因成为基层治理的“粘合剂”。叠彩区在辖区花千树小区打造有温度的“红色物业”,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业主党员力量,激发业主党员“红色动能”,开设小区解忧“门诊”为业主排忧解难。“门诊”解忧团队由来自业主的社工、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组成。社工为解决业主问题协调资源,心理咨询师陪伴业主探索问题形成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律师为业主提供法律咨询及服务。
“姐姐”善解结,瑶乡更和谐。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姐姐调解室”是当地矛盾化解的“金字招牌”,瑶族女性法官和调解员凭借对瑶族习俗的熟知与族群中的亲和力,能精准抓住矛盾纠纷的症结,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8%,已累计化解纠纷千余件,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山中油茶香,调解有良方。资源县的“四碗油茶”工作法将调解化作温情的“茶话会”:一碗油茶梳理矛盾脉络,二碗油茶讲解法律政策,三碗油茶促成利益平衡,四碗油茶见证和解签约。法律条文在茶汤中变得鲜活,法治温度与民族情谊在围炉品茶间悄然传递。今年6月,河口瑶族乡葱坪村某组村民李某与戴某因农田灌溉发生矛盾,双方各不让步。该乡综治中心迅速介入,通过“四碗油茶”工作法,让双方当事人各自作出让步,对农田灌溉用水达成一致意见。
雁行有秩序,更显和睦情。在雁山区,基层治理的“温情”与“智慧”并重。柘木镇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一起跨省溺水赔偿纠纷,通过“十轮调解”情法交融,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展现了“情法交融、多级联动”的基层治理智慧。该案例成为全市综治中心践行“法治+情理”融合化解矛盾的生动实践。
同时,针对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桂林还在乡村级综治中心设立“双语调解”窗口,选派熟悉民族语言的干部驻点,用乡音乡情架起沟通桥梁,让矛盾化解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数字提速:科技赋能打通解纷“快车道”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桂林市强化信息集成,构建覆盖全域的信息采集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矛盾纠纷趋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市各地纷纷搭建特色信息平台,形成以“平台智能派单”为核心的协同办理体系,综治中心根据诉求性质、领域精准匹配责任单位,通过平台推送任务清单,明确办理要求、时限及反馈标准,形成“中心统筹协调、部门归口落实”的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置的格局。
永福县创新研发“小微调解”APP平台,横向串联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脉络,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实时感知并把控治理态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侯某维权案中,该平台自动调取交警勘查记录、道路养护日志等相关数据,智能生成责任分析报告,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由法院法官、路政工程师与当事人实时协商,最终在72小时内达成补偿方案,展现了科技赋能的高效与便捷。临桂区依托“联动共治平台”整合司法、社区、基层组织资源,优化矛盾化解流程,让信息流通更顺畅、责任分工更明确,成为当地科技赋能治理的领跑者。阳朔县建立的全区首家功能完善的24小时自助法律服务区,为群众全天候提供文书打印、诉讼服务以及法律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自助法律服务。秀峰区的“广西守护者”AI智慧警官,为群众提供语音智能咨询、政策法规解读、高频事项引导等服务,让“一站式”办事指引触手可及。荔浦市创新打造“荔浦e治理”APP,实现风险隐患排查和各类信息收集、上报、流转、办理,并将全市13个乡镇、144个村(社区)以及50余家职能部门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指挥调度功能,矛盾纠纷掌上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荔浦e治理”APP处理流转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已超1400条。
智慧驱动,闭环高效。秀峰区创新研发出“守护家”微信小程序,实现居民诉求实时上报,流转处置回访闭环,大大提升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平乐县线上线下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并归档上传,严格落实跟踪处理机制与“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多方协同”要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一站式”闭环服务。全州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红格微治”信息平台对矛盾纠纷集成汇聚、动态研判、及时解决,“事发有上报、事中有处理、事后有反馈”的闭环处理让群众“需求清单”转化成“幸福清单”。
“漓水碧波映和谐,桂花清香拂安宁。”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蒋育亮表示,全市正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运行,确保“到综治中心能解决问题”成为群众口碑,持续以和谐共生的治理成效为桂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