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生态盛宴绘就边疆红——2025年冷水鱼放流季饶河分会场成功举办,助力“饶河好鱼”品牌扬帆远航》

《生态盛宴绘就边疆红——2025年冷水鱼放流季饶河分会场成功举办,助力“饶河好鱼”品牌扬帆远航》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8月30日,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四排赫哲风景旅游园区人潮涌动,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精心主办的“2025年冷水鱼放流季饶河分会场暨饶河好鱼品牌推广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生态修复与品牌建设“双引擎”驱动,奏响了龙江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为边疆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政企联动,共筑生态屏障

  

  

  

  

  黑龙江省水生生物保护中心主任陈怀发、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常顺、饶河县委领导马凤敏、孔令民常委,以及双鸭山市农业农村局、饶河县农业农村局、饶河县水产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生态盛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饶河县援边工作队全体成员在队长孔令民的带领下全员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援边为民、生态优先”的使命担当。活动现场,433万尾鱼苗带着众人的期许跃入乌苏里江,其中包含421万尾鲢鱼苗与12万尾鲂鱼苗。这批“生态使者”的投放,不仅为乌苏里江水域注入新活力,更标志着当地渔业资源修复与水生生态平衡构建迈出坚实步伐。

  

  

  

  

  

  品牌赋能,舌尖盛宴引爆热度

  活动现场精心设置“乌苏里江冷水鱼特色品鉴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舌尖上的文化盛宴。铁锅炖江鱼的鲜香四溢、鱼肉馅水饺的皮薄馅足、鱼丸的Q弹爽滑、传统杀生鱼的细腻口感……一道道饶河特色冷水鱼美食引得游客驻足品尝、赞不绝口。通过“沉浸式体验+文化推广”的创新模式,活动不仅让公众直观感受饶河冷水鱼的卓越品质,更深度传播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饶河好鱼”品牌塑造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护航,产业振兴擘画蓝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加快冷水鱼业振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2026)》,饶河援边工作队产业团队成员赵冰海立足县域水产业现状,精准谋划并成功申报“饶河县2025年冷水鱼品牌建设奖补项目”。该项目获得省渔业渔政管理局高度认可,获批1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项目以“品牌创建—市场推广—全民参与”为路径,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宣传推广,让“饶河好鱼”从“养在深闺”走向“广为人知”,实现“群众认知—市场认可—产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未来两年,饶河县援边工作队产业团队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深耕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为冷水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对接,助力渔民增收、产业兴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边疆民生福祉提升贡献坚实力量。

  

  

  此次放流活动不仅是一场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品牌建设的创新突围。饶河正以“生态+产业”双轮驱动,书写“鱼跃乌苏里、品牌耀龙江”的崭新篇章。随着冷水鱼产业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饶河好鱼”必将成为龙江渔业振兴的璀璨名片,为边疆振兴红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79/202509/c00_3187180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