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走进位于六师五家渠市的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鹅农机公司”)生产车间,技术部部长赵鹏达正站在采棉机前,耐心地给工作人员讲解技术要领。这位被同事称为“多面手”“创新小达人”的青年科技人才,十几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创新。
2011年,赵鹏达从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他没有去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来到专门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天鹅农机公司工作。“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毕业后到专门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企业工作,专业对口、大有可为。”赵鹏达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为快速积累经验,赵鹏达跟着老师傅从最基础的学起。他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分析计算、绘制图纸、加工测验……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他快速成长,逐步掌握了农机研发的核心逻辑,为后续攻关打下坚实基础。
赵鹏达常说:“我不仅要把机械设计好,更要把机械应用领域了解透。”在他的不断探索下,籽棉平板式运模车、自走式运模车等新型机械设备研制成功,走上了生产线,大幅提升了棉花产业生产效率。
靠着努力与执着,赵鹏达用了7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农机开发组主管、部长助理、副部长,2018年正式成为技术部部长。
2022年初,赵鹏达把主要精力转向采棉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可靠性相关的研发,牵头承担了兵团“高端采棉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术攻关”项目。那时,我国高端采棉机的液压驱动变速箱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维修周期长,还受限于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制约兵团农机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国产化不只是替代,更要实现性能赶超。”他带领团队成立专项攻关组,将车间角落改造成临时试验区,开启了“连轴转”的攻关模式。
一个零部件的参数调整,往往要经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测试;为验证设备可靠性,他们曾连续72小时值守,记录高温、重载等工况下的数据;遇到思路瓶颈时,赵鹏达常常半夜灵光乍现,便立刻赶到办公室修改图纸,琢磨到天明……经过一年多攻坚,团队不仅实现了液压驱动变速箱的国产化量产,还成功研发出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
“这款采棉机整机国产化率达97%以上,棉花净采率提升至93%,每小时最高采摘效率40亩,一天可采收近500亩,彻底填补了国内高端采棉机设计研发制造的短板,也让新疆大型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赵鹏达介绍的语气中难掩自豪。
在赵鹏达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天鹅农机公司生产的“天鹅”牌棉花加工成套设备成为中国棉机行业第一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天鹅”牌采棉机连续两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国产采棉机。
“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得不断推新品、强技术,更要育人才。”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赵鹏达始终肩负着“传帮带”的责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研发出籽棉重杂分离装置、分体式残膜回收机等15项专利产品,参与起草行业标准《籽棉喂花机》,主持和参与制定7项企业标准,在《中国棉花加工》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逐步成长为兵团农机研发的骨干力量。
面对成绩,赵鹏达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智能化已成为农机研发的重要方向。今年,他正带领团队探索无人驾驶、智能感知、精准作业等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计划搭建机器自动诊断、远程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兵团农机向“智能驱动”转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赵鹏达依旧每天穿梭在车间与田间,和团队一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在许多和他一样的技术人才的支撑下,“天鹅”牌采棉机不仅连续两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国产采棉机,还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让“中国造”农机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拓展。
赵鹏达说:“我会在农机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兵团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让兵团的农机装备走在世界前列。”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