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武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创建目标,深学实践“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强”“带”“联”“助”四种方式,以“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示范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速连续12个季度居全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51元。
一是产业政策“强”农,推动稳定增收。坚持“特”字引领、“优”字破局,研究出台“乡村振兴30条”“奶6条”等政策,签订农产品订单8.75亿元,带动人均增收1000余元。用活“3+1”产业发展模式,将农户嵌入粮食、瓜菜、奶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链,辐射带动就业2.75万人,年人均收入2.5万元以上。
二是龙头企业“带”农,推动共同致富。引进培育蒙牛、夏能、兴唐等龙头企业35家,紧扣产供销利益链,带动就业3106人。规范化培育家庭农场、联合社、产业联合体386家,加快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全市243家农民合作社带动10126户农户累计订单销售优质粮食、瓜菜等特色农产品7.49万亩。
三是示范引领“联”农,推动城乡互融。打造“1+1+5”城乡融合示范样板14个,城镇化率71.66%。梧桐乡野、上桥康养等一批特色“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深受青睐。灵武长枣、“尚品上滩”韭菜等特色品牌持续走俏,4431家电商带动就业1.17万人。持续释放“灵武纺织工”等特色劳务品牌效应,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9万人。
四是集体经济“助”农,推动幸福共享。探索培育“支部引领”等7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4年灵武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亿元,纯收入过百万元村20个,实现收益反哺农民,农村路、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