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建设生态农场 着力复兴田园 ——国家级生态荆州纽莱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建设生态农场 着力复兴田园 ——国家级生态荆州纽莱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发布时间:2024-01-21 作者:佚名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荆州纽莱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8年1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一家专注有机大米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企业,也是松滋市首家现代高效融合农业科技产业投资运营商,总部位于松滋市城东工业园永兴大道23号。2019年3月成功注册“八宝垸”、“纽莱福”商标,2019年12月生产的“八宝垸”牌软香米取得国家农产品有机认证。2020年获得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证,2021年获得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证。2022年成为全省首批水稻产品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23年8月取得绿色食品论证证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重庆、四川等地,市场前景广阔。创建生态农场,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现汇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公司以“不忘初心,复兴田园”为企业使命,以“新生活,老味道”为企业目标。

  通过创建生态农场,通过学习《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我们必须牢记: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的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将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对农业生物-农业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管理,以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达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场。

  通过学习生态农场的理念和要意,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生态农场是更好履行“不忘初心,复兴田园”之企业使命、更好追循“新生活,老味道”之企业目标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与国家建设生态农场的目的一脉相承。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努力追求的儿时味道,是不可能简单地回到从前,只有建设生态农场,才能实现我们的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同时我们认为建设生态农场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因地制宜的实施方案、需要久久为功的企业家精神,纽莱福为此做足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力储备,所以,创建国家生态农场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条件

  1、总部功能完备。总部已建成办公大楼、多功能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博士专家工作站、年产5万吨有机精米加工厂、日烘干150吨低温烘干车间、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3.8万吨准低温粮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集办公、科研、培训、加工、仓储、后勤服务于一体,独立成院,边界清晰。

  2、种植基地区位优势明显。公司种植基地地处江汉平原西端,位于长江出三峡后第一分支松滋河(东支)两岸,南及洞庭,西枕武陵,北临长江,海拔36.5~43.9米。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稻田多为灰潮土类潴育型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85%左右,并逐年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丰富,比值均衡;土壤PH值7~8,呈弱碱性,灌溉水源全部为长江水,质量良好,适宜种植优质水稻。

  据测算,种植基地生态用地面积1085亩,种植用地面积6315.68亩,生态用地占用地总面积的14.7%。种植基地距离工矿、化工等污染源大于20公里。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根据农业部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公司种植基地均属优先保护区域,无重金属污染风险。自2018年土地流转以来,公司一直坚持有机生产,坚持施用有机肥为水稻提供营养,土壤有机质逐年提升,坚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因此,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田间生物群落丰富,微生物活力旺盛,土壤活性足、修复能力增强。

  经检测,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210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灌溉水质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三、主要做法

  1、产业体系布局合理。土地流转合同终止期为2028年底,土地资源稳定。公司聘请全日制员工50余人,分行管、后勤、技术、种植、加工、储藏、营销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种植基地均属高标准农田,生产道路直达田间地头,灌溉管网、抽水电泵、排水沟渠等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公司购置农机设备60余台套用于农机作业,作业高峰时段雇请农机专业农机合作社突击作业,农忙季节雇请300多农民工从事除草、育秧、管水等,稻米生产的全部环节,包括种子生产、有机肥生产、大田种植、收割烘干、大米加工、储运物流、品牌营销等全部实行一体化自主经营。多年来农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90%以上。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部实行有机生产模式,制定了《有机产品操作规程》NLF/GC-2021,全流程指导公司生产。自身秸秆全部直接还田,另定向采购,由湖北纽莱福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每年收购周边秸秆1万吨,以及公司稻米加工附产品用于生产有机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用商品有机肥0.5吨/亩左右、轮作种植绿肥为作物提供营养。采用绿色防控防治病虫草害,如保护天敌、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剂杀虫、稻田放蛙养鸭、机械耙地除草及人工除草,通过政府配送和公司采购,水稻生长季节在田间太阳能杀虫灯130盏,平均50亩一盏。田埂、沟边、绿化带等均使用机械割草,从不使用除草剂。整个种植过程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施用的有机肥符合NY525-2021的规定。

  大田种植全程不使用地膜,使用的生物农药包装瓶交农药供应商回收,100%作无害化处理。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全产业链包括播种、机耕、插秧、收割、低温烘干全部实行机械化,农田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原粮储藏、大米加工、大米储藏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所有种植田块已完成数据录入,正在对接智慧农业实施田间管理智能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四、效益分析

  公司总部实力雄厚,发展态势良好,经营情况稳定,资产结构稳健正常。

  经济效益良好。审计报告显示:2021年资产回报率8.16%,资产负债率57.0%。2022年资产回报率7.1%,资产负债率55.6%。

  生态农场填报数据:2022年种植业投入项合计2126.9万元,年总收益2361.6万元,利润234.7万元。

  五、未来规划

  深入学习贯彻《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对照规范,因地制宜制定长期目标、阶段性实施方案和员工绩效考核方案,把生态农场建设和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严格实行种地与养地相结合

  服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按照国家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本公司种粮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并且严格实施种地与养地结合,核心生产区域所有水田只种植一季水稻,秸秆全部在本公司有机肥厂按工艺流程生产成有机肥后,全部还田,冬季按照50%休耕(翻耕冬凌),50%种植绿肥的模式一年一轮换。

  2、依据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田园

  在本公司种植区域内,遵循生态学原理优化配置绿色高效可循环农业生产要素,包括水网(湿地、堰塘、主渠、支渠、灌渠等)、路网、林网、管网、水肥一体化管道等。依沟(河)就水、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廊道、生态沟渠、生态护坡、生态湿地等。循序渐进建设高标准生态田园,做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规划、能落实。

  3、争取各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路网林网建设、畜禽粪污治理、渔业尾水治理、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引导区域内农业生产主体、种植大户、农民在生态农业的总体框架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业生产各资源要素成为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4、在整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框架之下,用2-3年时间,把泽国西乡生态研学农场建成:

  (1)生态循环农业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2)农旅融合发展核心示范区。

  (3)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绿色有机创造新生活、生态田园复兴老味道。创建生态农场为公司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在创建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诚恳希望各级领导、专家批评指正,我们将按照《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和各级领导、专家的指导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把纽莱福公司建设成为高标准国家级生态农场。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xxdt/nydt/202401/t20240117_90015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