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月份,新洲区李集街新河村蔬菜基地种植的200亩白萝卜迎来丰收,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灌木丛生的闲置土地,在新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利臣的带领下,昔日的“沉睡”土地逐渐变成了村民致富的“希望田”。
陈利臣是名退伍军人,2018年返回家乡新河村后精心钻研农业种植技术,凭着军人的韧劲,立志在田间地头干出一番事业。2021年当选为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后,陈利臣带领村两委拓展思路,以整治村内闲置土地为契机,引导村民成立了武汉昕和勋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复耕复种,并整合提档鱼池、蛋鸡养殖等原有村级产业,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绿色循环农业。
自土地流转以来,陈利臣合理利用区、街、村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配套蔬菜园区大棚设施和排灌系统,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合作社目前流转整改闲置土地800余亩,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订单式”种植,年产小香葱、薯尖、空心菜、四季豆、玉米、白萝卜等各类蔬菜200多万斤,不断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年产值超800万元,常年带动60余人就近务工,用工高峰期达100多人。村民务工人均收入2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们既有土地租金,又能在合作社打零工,谈起性价比,不比在外打工差。
“冬天可以种萝卜、白菜、葱、大蒜、春天可以种薯尖、竹叶菜、玉米、豇豆,在蔬菜基地一天可以赚80—90元钱,不用出远门,在家里可以务工,一年可以赚个一两万块钱。”新洲区李集街新河村村民王新华高兴地说。
发展产业的同时,陈利臣还多方奔走,多途径筹措资金170万元,将破旧漏水、墙面裂缝的原村支部改扩建为集会议室、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窗口、老年人互助照料点、图书阅览室等功能齐全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同时新建、硬化路面3公里,助力乡村振兴。
新洲区李集街新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利臣表示:“下一步,新河村计划以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蛋鸡养殖发展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拓宽村民致富路,为李集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新河力量。”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