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石泉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按照“13345”的思路,即聚焦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泉样板”目标,县镇村三级联动,分川道、汉江、浅山三区错位发展,紧扣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构建和谐村庄四大重点内容,强化组织领导、要素保障、督导问效、考核激励、宣传推广五大保障,在抓6个市级试点村基础上,延伸扩大抓了6个县级、6个镇级试点村。各试点村突出“三生融合”,因村确定试点主题,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023年9月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2023年4月和12月全市2次推进会来我县观摩并在会上交流发言。
加强统筹协调,跟踪推动落实。制发《石泉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及“两个示范”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工作推进、规划统筹、考核督导三个专班,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部门包联,并纳入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巩固衔接督查,逐级压茬推进任务落地。指导各镇村制定“一村一策”试点方案,开展专题督导和现场观摩各3次、下发通报2期,组织6个市级试点村制作专题片,倒逼加压各镇村抓好试点建设。12月8日至10日,组织农村工作重点职能部门和各镇书记或镇长等27人到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桐庐县开展学习考察,通过学先进、知不足、拓视野、明思路,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泉样板。
紧扣融合发展,抓产业促增收。各镇村结合资源禀赋和村产业基础,因村确定发展主题,深挖乡村多元价值,选择发展预制菜、生态旅游、农业特色产业。丝银坝、胜利等6个试点村定位农旅融合发展,东风、新棉、麦坪等10个村定位特色产业富民,喜河村、中池城镇社区定位城乡融合多元发展,积极走农工贸、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带动群众增收。18个试点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20万元的12个(6个市级和美乡村收益均超20万元),其中7个超50万元(市级试点村两河镇中心村、后柳镇中坝村、城关镇丝银坝村和中池镇堰坪村超50万元)。《握紧生态富硒方向盘·开启“预制菜”致富门》和《“桑文旅”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致富路》分别获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省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典型案例,成功举办安康农民丰收节。
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和美成色。紧扣“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坚持示范带动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综合整治相统筹,大力推进“三大革命”,用好积分兑换、流动红旗、红黑榜晾晒,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据统计,试点村新改厕91户,普及率均达到96%以上,打造示范节点院落42 处、五美庭院350户,修建篱笆花墙2300余米、墙绘20余处、安装路灯150盏、补植增绿1000余㎡;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55%,实现乡村短期变样到逐步变美。7月4日,该县改厕工作在全省农村厕所革命观摩推进会上交流发言;麦坪等4个村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累计达到14个。
聚集资源要素,补齐设施短板。持续加大试点村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各类项目资金4045万元用于试点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实行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村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等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借力“一城五镇十村百户”村民乡建行动、三清零一改善提升村容村貌,6个市级和美乡村均完成实用性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累计达到15个村;全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1850户。
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善治乡村。试点村持续用好书记民情“三本账”和“321”基层治理,探索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发挥派驻“三员”作用,积极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活动,努力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构建和谐善治乡村。丝银坝、五爱、堰坪和红花坪推行数字治理初现成效,城关镇珍珠河等村联办的村BA篮球赛、档山茶韵飘香采茶节、胜利村农民丰收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好评,胜利村获“第三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