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2024-01-11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耕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总量19.18亿亩,“二调”以来的十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31个省区市只有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5个省的耕地面积在增加,其余26个省的耕地面积都在减少,人均耕地更是从“二调”的1.52亩下降到“三调”的1.36亩。而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了1.28亿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55亿亩,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突出。根据中国测绘科学院的数据,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平均增长率是人口城市化的年均增长率的2.21倍。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耕地面积减少约200万亩,到2030年达到70%左右的城镇化率。2022年城市化率是65%,将来可能还得占用1000万亩耕地。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关系,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犷,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源头规划管控。要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作用。在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观念,统筹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将平原地区的优质耕地坚决管住。在规划中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生态退耕及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范围内的林地退种等,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布局优化。稳妥推进存量耕地“山上地”换“山下地”,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推动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促进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

  二是永久基本农田要划准、护严。永久基本农田是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核心耕地。国家要求根据相关规划将耕地中用于种植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优质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进行永久性保护,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沟通、共享信息,要从全国整体考量、统筹布局,打破按省区分配划定任务的格局,把全国耕地中最优质、最能打粮的部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监管和严格执法,对乱占、乱划和胡调永久基本农田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实至名归。

  10月31日,在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鹿桥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晚稻。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日前全国秋收已进入扫尾阶段,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新华社发 李科/摄)

  三是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严格落实党中央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决策部署。要督促各省压实占补平衡责任,调整完善“算大账”的指标入库核销方式,将所有耕地占用都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强化占补平衡全流程管控,源头控制良田好地建设占用,从严查处各类违法占地行为;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交易、管护全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入库质量;优化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划定和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等项目时,建立健全透明统一的省级调剂指标交易平台,防止弄虚作假。

  四是健全激励多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耕地经营和保护是多主体参与下责、权、利的配置过程。应整合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涉农补贴资金等,将耕地保护补偿金与耕地保护绩效挂钩。一方面设置正向激励,增加对耕地保护任务重、保护目标责任完成好、粮食产量和商品率高的区域和个体的奖励资金规模。让耕地经营管理者切实看到耕地保护、粮食种植的经济预期,积极调动各方耕地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设置负向退出。取消撂荒农户的种粮补贴,建立严格的撂荒惩罚机制甚至是强制流转,确保应该生产的耕地必须耕种生产。

  五是依靠科技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比如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一方面要挖掘盐碱地治理开发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促进脱盐、阻盐,调控地下水位,培肥地力;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也要大力选育耐盐碱品种、开发耐盐植物,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方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fcg/t177716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