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大观区:“六个聚力”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大观区:“六个聚力”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09 作者:佚名 来源:安庆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大观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最新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聚力系统推进,确保有效衔接责任压紧夯实。一是强化高位推动。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2023年区委先后召开10次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先后召开16次常务会议,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2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召开8次,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开展“蹲点领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37次,推动乡镇党委政府、区直行业主管部门履责尽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二是密切部门协作。推深做实“1+13”防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健全联络员和部门会商制度,2023年开展部门专题会商4次,部门预警和数据比对12次,反馈预警信息3310条。区纪委监委联合区乡村振兴局、区督查考核办等部门,就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持续压紧压实各级政治责任。三是强化监督指导。通过定期调度、暗访调研、常态化督查指导,累计召开各层级乡村振兴调度推进会120余次,研究解决乡村振兴工作重难点问题。区级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暗访调研4次,组织开展交叉互查1次,举办乡村振兴业务培训16次,累计覆盖1800余人次。

  聚力监测帮扶,确保防返贫致贫“堤坝”筑牢筑实。一是完善网格化监测。建立网格化监测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监测的通知》,调整建立区级1个,乡镇级16个,村级93个,组级220个,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已累计覆盖1500余人次。建立网格员绩效考评制度,落实网格员误工补贴,区乡两级统筹发放补贴26.4万元。二是开展动态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比对、分类帮扶机制,聚焦7个方面9类重点人群,共排查农户15179户57411人,识别监测对象7户18人。截至目前,辖区共有监测对象29户81人,其中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9户26人。三是强化监测帮扶。根据致贫风险和农户需求,合理安排帮扶责任人33位,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已落实低保、残补、大病救助、就业、医保等帮扶措施231条。

  聚力跟踪问效,确保评估反馈问题彻底整改到位。针对2022年度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研究制定《大观区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自查认领4类10项13个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措施39条,明确19家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专题部署推进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13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针对国家暗访调研问题、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省一链三单问题、22年度考核评估反馈问题全面开展自查,认领4类14项19个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措施44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牵头抓总,区级整改“回头看”工作专班推进落实,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

  聚力动态清零,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巩固。16名驻点科干常驻定点联系村居,协助指导村居开展网格员培训、入户走访、分工安排等,现已开展网格员培训450多人次,累计走访1.5万户。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累计排查自建房屋10660栋,采取人员搬离、加固处理、拆除等措施完成整改83栋,整改率为100%。教育保障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全区2023年春秋两季学期各学段学生资助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发放春季资助金17.29万元,共资助49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秋季资助金24.89万元,共资助64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医疗保障方面,2023年度两个乡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4286人,实行医保分类资助,共资助低收入人口59.12万元。饮水安全方面,投入2200万实施广成圩外5个村供水管网建设工程,皖河大桥、皖河口2个国控断面和西江、皖河、万源3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质分别稳定达到Ⅱ类和III类标准。

  聚力过程管控,确保项目资金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科学谋划项目库,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方面,全面统筹谋划,高效完成项目库建设任务。大观区2023年乡村振兴项目库共入库项目54个,产业占比达94.67%。加快项目实施进度,2023年获批省市级衔接资金247.59万元,共实施衔接资金项目7个,均已完工验收,截至目前,衔接资金支出率100%。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共4个经营性项目通过务工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56户农户就业增收。

  聚力全域推进,确保五大行动全面展开。一是开展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农业项目招引,立足“一区一园”产业布局,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招商,投资15亿元新农利合项目、5亿元健康果酒全产业链项目、3.5亿元绿色休闲食品生产线项目、1.1亿元甲鱼温室养殖基地等优质农业项目洽谈落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开工建设,永强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进入试运营。加快示范品牌培育。2023年,安庆永强番鸭育种场获批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成为全国番鸭销量第一的最大育种场。安庆市大森林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九批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庆市大观区蕾萍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主体申报省级专业合作社,安庆市大观区东江家庭农场等4家主体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库3个,育秧工厂1家,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基地1家,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省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1个。二是开展就业提升行动。加强就业帮扶,全面摸排监测对象就业需求,合理安排就业岗位,截至目前,监测对象务工24人。开展技能培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75人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79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90人。做好转移就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服务公司(安徽安永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有序引导外出务工就业,通过多途径帮助海口镇转移农村劳动力679人。发放务工补贴,按照监测对象省外每人200元标准发放务工交通补贴。三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精品村创建,研究制定《大观区省级精品示范村实施方案》,围绕西江迁地保护地、湿地资源以及番鸭产业等特色,深入实施五大工程,打造番鸭产业共富孵化基地,加快江豚主题科普研学基地、江豚文化微公园、江豚形象景观小品的载体建设,打造江豚文化IP产品,全力打造“看江豚、品徽豚、相聚在镇江”的江豚微笑村。加快中心村建设,巩固提升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创建成果,打造G347、S332沿线市级示范片,海口村市级中心村月埂民宿主体框架已完成,建成“口袋公园”、微景观等8处,获批省级美丽庭院1户、市级美丽庭院4户、区级美丽庭院25户。开展常态化整治。深入实施“三大革命”,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1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累计处理农村生活垃圾5.1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9.7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100%。完成漕河、和平大塘、四大沟3条农村黑臭水体水系治理,全区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四是开展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总投资9893万元广成圩双福潭段、河口段、南埂段、月埂段4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完工验收。2023年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1公里、“一事一议”道路项目4.35公里。农村电商物流快递站点实现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国培计划—(乡村)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研修项目”,培养乡村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乡村卓越教师13人。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投入144万元改善学前教育软硬件设施,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开展暖民心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行动,47个点已基本建成并运营。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现有在岗村医33人,完成18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五是开展乡村治理提升行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7个。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送戏进万村和农村电影放映活动216场,覆盖农村群众5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非遗闹元宵传统文化荟萃活动、“庆丰收 促和美”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戏剧大观 皖韵菱湖”国潮游园会和“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乡村文化活动等50余场。持续做好农家书屋管理,2023年度更新图书840册,各村农家书屋总计开关门3500余次,总阅读人数约5.8万人次,共计借还书0.8万册。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区乡(镇)村各级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红白喜事简办承诺书》,完成原创演快板书《移风易俗大家说》编演工作。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关爱活动5000余场(次),制作移风易俗专题H5,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广泛传播,“金徽章”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安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大赛”优秀奖。建成保婴民族村新风堂。推行“党建+积分制”应用,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17个村(社区)均完成信用村评定工作,获批AA级信用村6个,A级信用村4个。26家区直单位共拨付9万余元作为村级积分超市启动经费,17个村居围绕村规民约落实、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家庭创建等建立积分管理制度,目前已兑换分值11465,惠及农户200多人。(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陈昌华)

  


原文链接:https://nync.anqing.gov.cn/xxfb/xxlb/20034315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