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海港区积极响应,全面部署,持续发力,聚焦入海河流沿线村庄、沿海县区重点村庄和国省干道沿线村庄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努力推动海港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全面凝聚工作合力 海港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切实摆上议事日程、牢牢抓在手上。一是明确职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扛起主体责任,区主管领导靠前指挥、常态化督导,全年累计召开常务会、专题会、推进会23次,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研究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优化工作举措,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实施区级领导包镇、镇党政班子包村制度,确保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督导。制定了日督导、周总结、月调度工作制度。每天对工作推进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实地督导,对标对表狠抓落实;每周末对本周整改问题进行“回头看”,总结整改成效;每月召开调度会或现场会,听取汇报,掌握情况。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及区委巡察办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工作重点,针对存在问题严督实导、一抓到底。三是丰富载体。持续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和“秋季战役”、“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旅游旺季攻坚”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市“百日攻坚”基础上,利用九月份1个月时间,扎实推进“十清”专项行动,各镇、村组织人员每周三、五、日下午在辖区进行集中清理,引导群众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积极培育淳朴民风。
二、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全面加大整治力度 全面把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一是治理生活垃圾。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开展积存垃圾清理工作,累计出动人员3.98万人次,车辆1.78万次,清理各类垃圾12.32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大起底、大清理、见原貌。探索实施垃圾分类处置,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标准,从源头实行垃圾分类,分别建设相应的垃圾储存、转运、处理设施。按照户定点、村收集、区转运的管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污水治理。按照交通、水系等廊道周边优先实施、逐步深入原则,对全区尚未完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村庄进行全面摸排,分批整治。新建污水管道34.15千米,新建一体化提升泵站11座,24个村已纳入北部片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实施;46个村正在进行重点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包装立项,进一步填补污水管网建设空白区;其余村庄引导村民主动将生活废水用于庭院泼洒、花草浇灌,实现生活污水不出户、不出村。三是美化村容村貌。联合妇联、文明办等区直相关单位,深化“美丽庭院”、文明村、森林村创建工作,绘制文化墙202处,设置宣传标语600余块,积极推进村庄街道、隙地、庭院、游园绿化,栽植各类树种6500株,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
三、深度治理,强基固本,全面推动巩固升级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增强村庄自发动力,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一是推进网格管理。组建包片、包村、包户的网格化“层级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管理,聚焦“屋边、路边、河边、村边”四个薄弱部位,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线上线下为宣传方式,立足宣传对象特点,多样化开展宣传,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引导群众形成环境整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村民从被组织者变成带头人。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开展2023年村庄巷道硬化提升项目,对21个村实施街巷路硬化,硬化面积7.3万平方米;对19个村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对9个重点村庄进行美化和景观节点提升打造,增加绿化美化面积3.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00盏,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三是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把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做优天女小镇、首钢赛车谷、老君顶等高品质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立足乡土特征和地域特点提升村庄风貌,做好“土特产”“地方美食”文章,聚焦食用菌、水果、干果、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提升产业规模、产品品质和销售产值,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