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要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区市县三级农牧科技人员4000余人,深入到田间地头草原牧场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包保活动,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牧民群众开展农牧业生产,为端牢饭碗加油助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梳理技术清单
按照“以技术为龙头、以推广为关键、以服务为保障、以考核为标准”的工作要求,坚持农牧科技服务“一盘棋”的思想,区农业农村厅整合区地县农牧科研、推广技术力量和农口援藏资源,紧紧围绕“稳粮、兴牧、强特色”重点任务,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和群众急难愁盼,建立了分片包干、四级联动、组长统筹负责、专家领衔推进、团队包保服务的工作机制,在深入对接基层技术需求、统筹区市县乡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梳理了10项种植业、10项畜牧业、5项农畜产品加工业和5项生态绿色农牧业成熟技术清单(简称“1155”农牧业技术),从自治区级农牧科研单位和推广机构选派204名技术人员,带动地市436名和县乡3614名技术人员参与年度技术包保工作。
二、勇挑科技兴农重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针对基层农牧业技术支撑不足,农牧区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的实际,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谋划,农业农村厅、农牧科学院、农牧学院等部门单位协调联动,制定了《农牧业技术下乡科技包保方案》,按照“小切口、大服务、无死角、全覆盖”的要求,4月3日正式启动技术包保工作。全区4000余名技术人员迅速深入到各个乡村,紧盯关键农时,围绕种子精选包衣、肥料储备、耕具检修、疫病防控、接羔育幼等高效绿色种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环节,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蹲点服务,用农牧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实操示范,将实用型成熟农牧业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送到农牧民心坎上。从各地反馈回的信息看,此项活动广受农牧民群众欢迎和好评。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油菜种植户扎西高兴地说:“科技人员教我使用机械化种植,再不用弯腰起垄、撒籽,以前要干三四天的活,现在用机器一个上午就干完了”。昌都市一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农牧干部说:基层最缺的是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包保对于农牧业增产增收增效意义重大。
三、加强组织严督实导,笃行实干促发展
技术包保是农业农村厅系统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由农业农村厅、区农牧科学院每位厅级领导担任一个地市包保组长,地市农牧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本地市包保组副组长,自治区有关单位和农牧学院一位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包片技术总负责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援藏人才桥梁作用,建立了以第十批中央组织部农口援藏干部人才为主的专家咨询组,援派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作为后备资源,随时为解决好农牧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智慧和力量。要求包地市班子成员切实负起牵头抓总、协调监督的责任。要求厅科技教育处尽快出台技术包保工作人员管理和激励奖励制度。鼓励下沉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结合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家常话讲活大道理,用大白话讲透好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农政策走进广大农村、牧场、企业,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全区农牧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自身岗位,紧密结合实际,凝心聚力推动技术包保落地落实,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