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夏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冬小麦播种将于10月上中旬开始。为全面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西安市冬小麦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高效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着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文件,并结合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冬小麦需肥规律,市农技中心研究制定了《西安市2023年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一、冬小麦需肥特性
冬小麦全生育期所吸收的养分,因种植方式、产量高低和土壤肥力水平高低而异。总体来说,每生产100千克冬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2.58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1.10千克,氧化钾(K2O)2.92千克。对于冬小麦来说,不同的生育期需肥量是不同的,分蘖期吸收养分较多,越冬时吸收养分较少,返青后还需要大量的养分,而拔节期和开花期则是它需求养分的高峰期。冬小麦施肥应根据这一特点,尽可能在需肥高峰期前施用。
二、全市耕地土壤养分概况
根据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监测调查结果,冬小麦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土壤有机质含量21.03克/千克,全氮含量1.21克/千克,有效磷含量32.2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246毫克/千克,交换性钙含量2090.69毫克/千克,交换性镁含量253.49 毫克/千克,有效硫含量21.03毫克/千克,有效铁含量为18.21毫克/千克,有效锰含量为20.12毫克/千克,有效铜含量为1.81毫克/千克,有效锌含量为1.52毫克/千克,有效硼含量为0.81毫克/千克,有效钼含量0.16毫克/千克。根据西安市冬小麦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评定,所有指标含量均为中等水平及以上。按照冬小麦生产需肥规律,西安市大部分耕地土壤肥力能满足冬小麦生长,但部分地区存在缺硫现象,应注意做好硫元素的补充。
三、冬小麦施肥原则
1.依据全市耕地质量监测调查结果,应适当控氮稳磷减钾。
2.氮肥分次施用,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特性,适当增加生育中后期的施用比例,保持整个生育期养分供应平衡。
3.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或优质商品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重视硫、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施用,根部施肥与叶面喷肥相结合。
5.提升施肥技术水平,推广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施肥建议
(一)施肥方案
1.基追结合施肥方案。选择15-20-10(N-P2O5-K2O)或相近配方。施肥建议如下:
(1)产量水平400公斤/亩以下,配方肥推荐用量15~20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12公斤/亩;
(2)产量水平400~500公斤/亩,配方肥推荐用量20~25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15公斤/亩;
(3)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上,配方肥推荐用量30~35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
2.一次性施肥方案。选择23-14-8(N-P2O5-K2O)或相近配方,配方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宜选用养分释放期120天以上的缓控释新型肥料。施肥建议如下:
(1)产量水平400公斤/亩以下,配方肥推荐用量30~35公斤/亩。
(2)产量水平400~500公斤/亩,配方肥推荐用量35~45公斤/亩。
(3)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上,配方肥推荐用量45~55公斤/亩。
(二)注意事项
1.在玉米秸秆还田的麦田,可每亩配施1~2公斤尿素。若基肥施用了有机肥,可酌情减少化肥用量5%~10%。
2.对缺磷地块要追施氮磷复合肥。没有灌溉条件或无有效降水,可在春季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
3.结合农药“一喷三防”,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或每亩施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和0.5~1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预防干热风和倒伏,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4. 在缺锌或缺锰地区可以基施硫酸锌或硫酸锰1~2公斤/亩,缺硼地区可酌情基施硼砂0.5~1公斤/亩,缺硫地区建议选用硫基复合肥。
五、配套措施
(一)定期深翻深松。小麦田深翻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等,可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可每3年深翻或深松1次,耕深25~30厘米,实现地平土细,墒饱肥足,为培育小麦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二)及时疏密补缺。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缺苗断垄距离超过10厘米以上的地方应及时补种或移栽。补种时间越早越好;移栽应在三叶期后,且移栽覆土要做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栽后浇水,促进成活。对播量大的假旺苗麦田要剔除弱苗。
(三)适时进行冬灌。灌区在12月中下旬昼消夜冻时浇一次越冬水,每亩灌水40~60立方米,做到渠畦配套,防止大水漫灌。小麦冬灌后要及时划锄松土,弥合裂缝,以破除板结,保墒增温。对于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如墒情好,可推迟冬灌或不冬灌。底墒好、底肥充足的麦田可不浇越冬水。
(四)做好科学防控。以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重点防治条锈病、赤霉病和蚜虫,兼防白粉病、吸浆虫。对所有小麦大田开展以“一次混喷,防病虫、防早衰、防倒伏”为重点的“一喷三防”工作,合理轮换用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分享: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