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兰陵县探索“一二三”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兰陵县探索“一二三”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10 作者:佚名 来源:临沂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兰陵县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县域特色,将循环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路径,秉持“资源投入更少、环境污染更少、经济效益更多、共富群众更多”的循环农业理念,探索创新出“一套体系、二元互促、三生共融”的循环农业工作推进新模式。

  一、县镇村“一套体系”推进

  (一)县级层面着眼政策指导。县委县政府先后印发了《兰陵县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兰陵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兰陵县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任务清单》等指导性文件,将推进实施循环农业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框架之中,明确工作方向,细化工作任务。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省现代农业强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示范试点。

  (二)镇级层面立足规划示范。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整镇域规划推进,探索循环经济区域生态圈。新兴镇以循环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利用智慧菌业基地、养殖区产生农牧固废制作生物肥,反哺农业种植,形成循环再利用的循环农业园区示范新模式;同时投资12亿元建设南美对虾、鲈鱼等水产养殖与蒜黄等蔬菜生产的“鱼菜共生”立体式生产大棚160个,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项目建成后年产有机蔬菜3000万斤,鱼虾1000万斤,总产值3亿元。苍山街道探索建立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全街道食用菌产业向“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打造了以农光互补融合发展产业园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菌菇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年菌菇加工产值2000万元以上,实现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利用菌棚开发光伏发电,年产值1500万元。

  (三)村级层面突出创新带动。依托“四雁工程”实施,鼓励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发展业态多样、效益明显的循环农业新样式。兰陵县资荟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养殖大户”经营模式,带领村民探索“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稻蛙种养”模式,达到一地两用的效果,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万元。鸿雁人才任金龙在苍山街道吴坦河畔成立苗叁食品有限公司,将农产品加工、污水治理与特色种养相结合,构建了“大蒜产业绿色多元化发展”模式,成功研发“蒜米生产用水脱毒处理再利用技术”,生产废水经脱毒处理达到排放无污染无异味,将排污河道打造成面积4万余平方米“遍地莲藕,鱼戏其间”的湿地公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循环生态系统。

  二、工农业“二元互促”共赢

  (一)循环农业拖底工业实现“变废为宝”。结合县域内矿区环境治理工作,在兰陵镇实施“渔业复垦”,将废旧塌陷地坑塘改造成标准化养殖鱼塘,亩增收益近2000元,达成了“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的三赢局面。围绕济钢国铭铸管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实施“一热三用”,向周边社区提供余热供暖50万平方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利用余热每天生产蒸汽500余吨、发电1.2万千瓦时,用于周边工农生产;借助中节能技术研究院的“碳捕集”技术,将“工废”变成“农肥”。

  (二)工业赋能循环农业实现“点石成金”。以工厂化模式提升设施农业,依托国家数字试点县项目,建设山东垦源智慧农业产业园、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山东新格林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智慧农业基地。以工厂化标准发展设施渔业,实施稻渔种养项目,建设26个高标准工厂化养殖大棚全季节高密度养殖,年产黑鱼1200万斤,相较于传统陆地坑塘可提升产量20倍;同时利用养鱼废水种植有机水稻、养殖稻田龙虾,实现粮食水产一体化发展。以工业化思维升级循环农业,发展预制菜产业,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将加工车间建在田间地头,让蔬菜“出土即入厂”,有效缩短了运输储存环节,实现农业产业高效高质高值。规划建设“一园五区”预制菜产业格局,全县预制菜链上企业达到450余家、注册商标100余个,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地区开办实体店、设立预制菜专柜600处。

  三、新农村“三生共融”蝶变

  (一)提升人居环境,绘就乡村生活美。积极贯彻落实全市实施“百千工程”的任务要求,突出片区思维,集成政策、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要素,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美丽格局。目前,全县75%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有绿化带、85%的村庄安装了路灯和实现常态化照明、90%以上的村庄实现户户通和村村通、60%以上村庄实现美化,先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3个、市级美丽乡村67个,省级和美乡村24个。

  (二)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乡村生产美。积极实施秸秆“五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66%。通过与山东省财金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投资1.5亿元的秸秆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项目,建成后每年收集农作物秸秆30万吨以上,替代燃煤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达89.8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引进投资1.2亿元的大仲村镇农牧固废无害化处理项目,采用微生物在线强化和抗生素降解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每年可将15万吨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效微生物有机肥料。深入推进“四减四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2%以上,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1.2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达到9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均达到43%以上。

  (三)发展文旅产业,彰显乡村生态美。整合古镇研学、农业观光、红色文化等资源,开发旅居康养、非遗手造、沉浸体验等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比如,苍山街道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背景,打造了以压油沟田园综合体为中心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以苍山暴动纪念地为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红色教育基地,以华夏酒城为中心的特色产业体验带,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3个,省市美丽乡村12个。主动迎合当下消费热点,策划推出休闲主题活动,建设兰湖湾营地、银湖湾汽车营地、甜心农场,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夏季)精品景点线路,“食在兰陵”“游在兰陵”品牌逐渐广为人知。


原文链接:http://nyj.linyi.gov.cn/info/1046/3642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