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调要把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放在首要位置,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近年来,襄阳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才在乡村愿意来、留得下、能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用成绩引人才
襄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襄城、樊城、襄州3个区,襄阳高新区、襄阳经开区(东津新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鱼梁洲省级开发区,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乡村地区占96.7%,耕地面积1002.6万亩,常住人口527.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1.7万人。是全省唯一的百亿斤粮食大市、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在全省份额大,在全国有影响。近年来,襄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顶层设计,搭建稳乡村振兴襄阳实施的四梁八柱;实行小口切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两基”短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夯实产业支撑,构建有襄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枣阳市、老河口市喜获“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27.8亿元,在全国城市50强中排名45。粮食总产93.87亿斤,占全省近1/5,占全国近1%;农产品加工产值1943.83亿元,占全省总量1/7;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在全省数一数二,果菜茶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6.7亿元,增加值644.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75元。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部署,又赋予了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目前,襄阳正努力由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乡村发展具有极大潜力,奋进新征程又带来伟大机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优秀成绩,吸引了无数有志者共同参与进来。
二、创新方式,探索“乡贤+”模式,搭舞台聚人才
近年来,襄阳着重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乡贤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发挥参谋助手、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一是“乡贤+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聚力。自2019年开始,襄阳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在此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评、共享、共管,特别是利用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老河口市酂阳街道联合太山、晨光、府洲3个行政村组建“联合党委”,整合党员干部、“五老”、乡贤等人员,深入走访群众,宣传共同缔造理念,把“议事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召开村民恳谈会、议事会、夜谈会、诸葛会,组织乡贤能人、返乡青年等群体,围绕乡村建设、村务管理等方面“唠唠嗑”,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实际需求,让群众说话有地方、办事有平台,从“看热闹”变为“唱主角”。襄州区杜岗村通过乡贤联谊会出资捐款12万元,兴建路灯52盏,绿化树木3500余株。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社区设立乡贤能人办公室,请市里能人回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截至目前,襄阳已完成了全市2434个村的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好转,涌现出一大批宜居宜游宜业和美乡村,210个村进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正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由颜值向品质、气质提升。乡村环境巨变推动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断吸引城市人才、资本返乡,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乡贤+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凝魂。以乡村治理为依托,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引导乡贤参与矛盾化解、民风引导、环境整治、公益服务、村务监督等乡村治理活动,充分发挥乡贤的沟通协调、组织参与和引领示范作用,用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通过乡贤出谋划策、进言献智、以身示范等形式,为村民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襄州区从致富带头人、文化带头人、手工艺人、各类好人等多个层面推选出一批乡贤,建立乡贤资料信息库,积极开展乡贤活动,设立乡贤榜、善行义举榜等,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树立文明新风,使百姓学有样、行有范,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文明人的社会氛围。枣阳市王城镇推选出30余名选德高望重、作风正派、群众认可的乡贤能人等担任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组织成员,累计参与村民议事会50余次,收集村民建议100条,解决矛盾纠纷50起,建言献策30余条,走访282户,累计服务群众500多人次。目前,襄阳市95%以上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乡贤广泛参与各类村民自治组织,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创建了国家级文明村镇24个、省级58个、市级129个。入选全国百篇优秀村规民约1篇,全省优秀村规民约2篇。构建了市、县、乡、村4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1万个,志愿服务队伍85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2万场次。三是“乡贤+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按照“以发展产业培育优秀乡贤,以乡贤返乡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以乡情打动乡贤、以政策扶持乡贤、以环境汇聚乡贤、以产业成就乡贤,吸引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带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回流乡村。樊城区花园村引进乡贤王强成立了襄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流转土地180亩,建设了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生存拓展训练、乡村民俗、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乐园襄西月季苑,带动本村人就业20人。老河口市油坊湾村,地处老河口“粮仓”张集镇,土地肥沃、地势平缓,过去一直是守着“金疙瘩”、坐家“望天收”。返乡能人龚保贵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利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引入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按照“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全域土地集约流转、全员利益联结分红,仅五年时间就发展了种羊繁育、肉牛养殖、秸秆收储、农光互补和大棚育苗等5个产业。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3万元,产业园产值突破1个亿、辐射带动周边43个村,养殖合作社已发展分社27个、覆盖5个县(市)。目前,襄阳市通过“乡贤+”引领产业振兴,让产业发展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截止2022年底,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144家、27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10175家、859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盼盼食品加工、老河口牧原生猪屠宰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我市。“襄飘天下”品牌逐渐打响。
三、强化保障,优化环境,以真心留人才
着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提升工作站位,大手笔推进,引导人才融入襄阳、热爱襄阳、扎根襄阳、建设襄阳。一是抓体系构建。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第一副组长,5位市领导任副组长,32个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为成员,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抓改革推进。高规格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人才强市建设冲锋号,出台了“1+7”人才新政,2022年,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70个,新增来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2.89万名,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3亿元;加快组建襄阳人才集团,即将挂牌运营,着力打造城市人力资源服务和整体人才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抓规划引领。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现状及需求,科学编制全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四是抓责任落实。47名党委(党组)书记分别领衔一个重点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五是抓开放合作。制定襄阳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组建方案,组建“三大产业人才联合体”,推进“五个一体化”,着力打造全省区域人才协作示范区。六是抓招才育才。编制“引才地图”靶向引才,征集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高端人才需求1101人;编制知名校友通讯录,举办“资智汇襄”恳谈会;市领导到粤港澳大湾区引进38个先进制造业领域高水平人才团队。发挥市农科院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深化与华中农大战略合作。2022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968名。扎实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收学员1406人。创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扎实推进“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