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江都区出台《江都区试点推进村级集体农场建设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并以丁伙镇双华村、新庄村,郭村镇大彭村为试点,成立集体农场,发展乡村产业特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今天,为什么要成立村级集体农场?江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卫平作了解释,作为全国百强区的江都,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传统发展模式后续乏力,亟须转型升级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江都区出台《指导意见》,多路径、多渠道挖掘土地资源,盘活低效资产,促进村级增收。
走进老区郭村镇大彭村,村里稻米加工中心二期工程正在火热施工中。村党总支书记徐粉林介绍,经过党员群众几轮商讨,大彭村成立村级集体农场,建设稻米加工项目,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我们现在有200平方米固定办公场所,1500平方米农资配送间和粮食晾晒场地,1230亩种植面积。”谈到农场经营,徐粉林信心满满,生产经营管理人员都是村两委成员,责任包干到人,按考核发放绩效,农机购置以及农药、化肥采购也是集体研究,老百姓很放心,入股积极性很高。接下来,准备加大土地流转,种植面积扩大到2500亩以上,年产粮2000吨以上,今年村集体年创收80万元以上。
作为江都花木发展“第一村”,丁伙镇双华村集体农场发挥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作用,村集体“接单”,大户按需“抢单”,吸引不少苗木大户争抢报名加入。“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撇开订单效益不谈,年底还能拿分红,这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样的经营模式让花农沈文华很安心、很满意。
“去年,村里花木销售额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万元,村集体增收60万元。”翻看账本上的数字,村党总支书记濮庆锋说,集体农场主攻“花朝节市”,设立花木展销区、微景观区、体验区,领着村民共享花卉红利。据统计,去年以来,村“柘圃”电商直播基地共开展助农直播117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683万元,“花朝节市”花卉大棚示范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
虽是烈日炎炎,却有不少游人驱车到丁伙镇新庄村观光打卡。原来,该村刚刚获评省特色田园乡村。新庄村第一书记谈有林说,稻米加工是新庄的特色产业之一,集体农场成立后,一袋袋“新通扬运香米”被快速装车,销往全国各地。去年,全村实现生产经营总收入405万元,成员保底分配总额90.1万元,成员二次分红总额10.5万元,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工资总额达49万元。(江都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