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某养殖公司通过引入“跑道养鱼”技术,实现传统养鱼模式向智能养鱼模式的转变,既促进渔业增收,又减少水产养殖污染,为生态增绿。
在蔡甸区张湾街的一处生产基地,数条25×5米的“跑道”在水面上格外引人注目。与传统鱼塘不同,状如“跑道”的流水槽通过增氧设备的助推,使水槽内的水流快速循环,几千条鮰鱼在水里“奔跑”。基地负责人徐麒麟告诉记者:“我们在跑道旁边安装了推水装置,这样水就是一直循环流动的,一个跑道可以养两三万斤鱼,而且集约化养殖,喂鱼饲料也特别的方便。”
“跑道养鱼”全称为“流水槽循环水养殖”,这种模式依靠流道、排污设施、增氧设施、投喂设施,组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尾水零排放,养殖密度和品质“双提升”。
“一般土塘养鱼的话,有很重的土腥味,但是流道养鱼没有土腥味。因为水是循环的,鱼是运动的。所以鱼的品质口感特别好。”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杨武华说。
杨武华介绍,采用“跑道养鱼”,亩产量是传统鱼塘的15倍以上。如今,百亩池塘鱼产量可达到50万斤左右,但只需3个人就能够轻松管理、收获:“每个流水道都安装了摄像头,人可以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大量地节约了人力,进行科技化管理。”
“跑道”两端与外塘相接,外塘作为水质净化修复区,放养了鲢鱼、鳙鱼、河蚌等滤食性品种,无需另外投食;同时种植了铜钱草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只要开启推水系统,池塘里的水就能24小时循环流动,实现活水养鱼。鱼类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则由吸污器集纳,经处理变成有机肥。养殖尾水基本做到“零排放”,净化完毕再被循环利用。“跑道养鱼”不仅经济效益高,还为生态增绿。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