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作物(一)灾害影响
主要造成露地蔬菜田间积水和棚室设施雨水倒灌,排水不及时,土壤透气性变差,造成蔬菜根系无氧呼吸,出现沤根;天乍晴后还会出现水蒸气烫伤叶片或植株发生萎蔫的现象;同时,由于空气湿度大,易诱发多种病虫害发生。设施排水不及时,易造成棚室坍塌、损毁。
(二)管理措施
1、露地蔬菜
(1)及时排除积水,适时中耕松土。尽快疏通菜田排水沟渠,排除积水,清除田间过水淤积的泥沙。待田间土壤湿度稍降低后,及时中耕锄划,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尽快恢复生长。
(2)及早补种改种。积水严重导致植株恢复差或难以恢复的菜田,要及时补种或改种其它蔬菜。可根据市场需求,直播或定植一批速生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油菜、生菜等。待播秋茬菜田,适时安排秋茬豆类、瓜类、结球类等蔬菜播种,减轻对下茬生产的影响。
(3)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要及时绑扶倒伏的蔬菜植株,加固菜架,清除残枝、病果、落果等,清理粘附在茎叶上的泥沙,适时培土壅根。雨后田间肥料流失较严重,蔬菜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肥水能力降低,要及时少量追肥和叶面补肥。一是土壤追肥。针对不同田块需要适量追施,叶菜以氮肥为主;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应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也可冲施氨基酸或腐殖酸。二是叶面喷肥。可用0.3%~0.5%的磷酸二氢钾和0.3%的尿素混合溶液等叶面补肥,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止植株早衰。
(4)综合防控病虫草害。降雨易诱发多种病虫害,要及时进行综合防控。一是雨后喷洒1~2次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等广谱杀菌剂,提前防控;二是清洁菜园,及时拔除杂草和病株,并对病株穴施石灰消毒。三是针对发生病害,选用对应药剂防治。
2、设施蔬菜
(1)及时排除棚室内积水。雨水倒灌严重棚室,要及时排除积水,缩短受淹时间,防止积水造成沤根死苗和土墙体坍塌。
(2)注意遮阳,防植株萎蔫。雨后乍晴,设施蔬菜注意遮阳降温,防止植株出现生理性萎蔫,根据植株与天气情况,一般缓苗3~5天后可转入正常管理。
(3)抓紧修缮受损棚室。对被雨水冲刷受损的温室墙体进行培土、加固,并覆盖旧棚膜或无纺布,避免雨水再次冲刷。对受损的立柱和温室后坡等重点部位及时更换和加固。注意检查棚膜破损情况,有漏洞的要及时修补,紧固压膜线、固定好棚膜。
(3)疏通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可在棚室四周挖宽约0.5米、深约30厘米的排水沟,确保暴雨再次来临后从棚室上流下的雨水及时排走,防止雨水倒灌入棚。特别是半地下日光温室生产区,要科学规划排水系统,确保有效排水。
(4)及时育苗补种。对受灾较重,秧苗被淹毁的棚室,土壤消毒后进行补种或补栽。对受损的秧苗要及时喷施一次预防真菌和细菌的杀菌剂,防止病菌从植株伤口侵入。补充叶面肥,待根系稍恢复后,可冲施生根类肥料,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5)加强管理,预防病虫害发生。雨后湿度大,易滋生多种病害。要加强棚室内温、湿度等环境调控,加大通风,降低棚室湿度,高温强光时段应用遮阳网,设置适当目数防虫网,科学防控病虫害。抢晴好天气迅速喷洒1~2次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杀菌剂;土传病害以灌根防治为主。发现虫害按规定选用对应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严禁超量、超频次、超范围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果(一)灾害影响
果树遭受水灾后吸收根会因缺氧窒息而死,并逐渐影响大根,出现腐烂;树干长时间积水易造成皮层剥落,木质变色;树冠出现叶片失绿,枯枝现象,树势变弱。涝灾后由于果园湿度大,光照不足,极易造成大量烂果,果实着色不良,风味变淡,耐贮性差,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
(二)管理措施
1、紧急疏通果园及周边排水系统,排涝清淤。对水淹较轻的果园,雨后及时疏通渠道,排除果园积水,并将树盘周围1米内的淤泥清理出园,保持树体正常的呼吸代谢。对水淹严重的果园,要及时修剪果树,去叶、去果,减少蒸腾量,并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
2、扶正植株,合理修剪,控制旺长。优化改良树体结构和果园群体结构,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和生态环境。
3、加强追肥,补充营养。灾后果树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应及时进行叶面追肥,8月上旬先喷施0.3%的尿素溶液,以后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土壤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配合施用。结合墒情,早施有机肥、土杂肥为主的基肥。水淹严重的果园,先进行深翻改土,然后施入基肥,以9~10月为宜。
4、中耕松土,晾晒树根。果园排涝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尽快恢复吸收功能和旺盛生长。中耕时要适当增加深度,将土壤混匀、土块捣碎,中耕1~2次。将树干周围根颈和粗根部分的土壤扒开进行晾晒树根,使水分尽快蒸发,待3~4个晴好天气后再覆土。对因涝而烂根较重的果树,应清除已溃烂的树根。对树干和树枝用1:10的石灰水涂白,并用稻草或麦秸包扎,以免太阳曝晒,造成树皮开裂。
5、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雨涝后往往伴随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各类病菌滋生,同时雨涝影响根系对钙铁锌等矿质元素的吸收,引发相应的病害。雨涝后要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土壤与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及时清除枯枝落叶、病僵果等,减少病源;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三、棉花(一)灾害影响
棉花是忌涝作物,发生涝灾,易造成叶片和蕾铃脱落。茎、枝及叶褪色变黄,很快发粘变黑,腐烂,且常伴发生其他病害,如茎枯病等,导致棉株死亡。
(二)灾后补救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灾后棉田补种改种。针对部分棉田棉株死亡和严重缺株死苗的情况,抢时间在有效生长季节补种或改种其他早秋作物。
2、抢排棉田积水,松土壅根。在排水后7天左右,根据土壤湿度情况,及时松土壅根,促进土壤水分散失,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根系生理活性,促进棉株根系恢复生长。
3、科学追施恢复肥,满足灾后生长需要。棉株受损不严重棉田,可喷施细胞分裂素、芸苔素内酯,待植株长出新叶后,加强叶面施肥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可用1~2%的尿素加0.5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喷施,每7天一次,连续喷施3~4次,也可适当增施多元微肥。根部追肥应在排水后及时追施恢复肥,一般每亩施5~8公斤尿素。
4、适当推迟打顶时间,有利于增枝增节增桃。受淹棉株大部分花蕾脱落,生长高峰相对推迟。为了增加棉花顶部果枝果节量,提高秋桃成铃率,打顶时间要比常年适当推迟4~6天。
四、食用菌(一)灾害影响
冲毁食用菌出菇房、菌棚和保鲜库,食用菌原料受损,菌棒污染,出现死菇和烂棒等。
(二)灾后补救措施
1、加强食用菌生产场地安全状况巡查。检查食用菌生产棚室是否存在倾斜倒塌等险情,发现险情及时上报,人员不要盲目进入菇棚内;进入食用菌生产棚室前要检查用电线路避免触电。
2、加强通风排湿。积水的生产棚室,及时排水;涝后,菌棒水份加大,需加强菇棚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3、及时加固、修复破损菇棚。对因灾损坏倒塌的菇棚尽快修补或重新搭建,避免灾后晴天高温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二次危害。
4、合理处理受淹原材料、发酵料。晴天后,将受淹原材料及时进行摊晾、曝晒;受淹的发酵料添加部分干栽培料,含水量调制60%~65%,于地势高且干燥的场地重新发酵。
5、整理受灾菌棒。将泡水的菌包或菌棒进行单独摆放,表面喷撒1%~2%的石灰水或杀菌剂,以防杂菌感染;正在发菌期的菌包,泡水较轻的可重新灭菌、接种,对泡水较重的菌包尽快拌入新料后重新利用。
6、及时抢收和晾晒加工。灾后及时采收可上市的菌菇,根据产品种类,分类鲜品销售或加工。未销完产品,分类打冷保鲜或将产品进行晒干或烘干处理,尽量减少损失。
7、谨防高温。利用遮阳设施并结合早晚通风,做好适时降温,避免高湿高温闷棚,造成菌棒污染。
8、做好灾后病虫害防控。及时对生产场所进行全面清理,保证环境清洁。可用800~1000倍液的高效绿霉净对发菌及出菇场地进行全面杀菌处理,隔天重复喷洒,预防杂菌大面积发生;将杂菌感染严重的菌棒、烂棒及时拣出,移至离栽培场地较远的地方,集中深埋销毁或堆闷发酵有机肥;黑木耳生产基地,发菌及出菇场地喷洒5%的噻螨酮200倍液,防止灾后螨虫大量发生,对已经发生螨虫的场地,可喷洒1.8%的阿维菌素1000~1500的倍液,或采用猪骨拌农药的方法进行集中诱杀。
五、中药材(一)灾害影响
根和根茎类品种,长时间积水易造成根部腐烂,根腐病、枯萎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混发,夜蛾等害虫也容易发生。
(二)灾后补救措施
1、尽快排出田间积水。抓紧疏通农田沟渠,及时排出田间积水,轻涝渍危害。
2、抢晴中耕破板结。抓住晴好天气及时中耕、锄划散墒,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促进根系生长。
3、加强病虫害防治。水灾过后,土壤、田间湿度很大,易诱发多种病虫害。根腐病、枯萎病,当全田多点发生时,随水每亩冲施70%恶霉灵150克+72%霜脲锰锌500克;如点片发生,可用苯甲·嘧菌酯围绕发病株重点灌根。炭疽病、叶斑病,可用苯甲·丙环唑或戊唑·咪鲜胺全株喷防。虫害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药剂防治,严格按使用说明规定使用。
4、及时追肥促生长。土壤肥力被雨水带走,加之药材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肥水能力较差,所以灾后要及时补追肥料,针对不同地块灵活确定肥料的追施量,一般每亩尿素10kg左右,也可叶面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6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尽早补种和改种。对于部分药材植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等的多年生药材田,可采取直接补种或移栽的方式,进行补苗;对于倒伏的中药材,如柴胡、丹参、射干、黄芩、黄芪、知母等根类中药材,不用采取扶直措施,让其随着生长自然直立起来,一般对产量没有太大影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