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各地动态 > “梨乡”兴药 冲刺百亿产业集群——苍溪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中医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梨乡”兴药 冲刺百亿产业集群——苍溪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中医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30 作者:佚名 来源: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苍溪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通过加强中医药项目建设,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创新 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

  7月15日,国医大师李佃贵“浊毒”理论临床研究基地正式落户苍溪,揭牌仪式在苍溪县中医院举行。当天,现场还举行了“川北国医书院”揭牌仪式、学术讲座、现场坐诊带教等活动。据了解,李佃贵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首创“中医浊毒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自西晋太康置县已历1700余年,古有“川北淳邑”之雅称,今有“醉美梨乡”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中药材溯源系统建设示范县。

  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49.5亩的苍溪县中医医院高端康养园项目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苍溪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已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到52.2%;培育省、市、县级“名中医”共22名……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都是苍溪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的成绩单。

  近年来,苍溪县通过建强建特县级中医药机构“龙头”,建好建优乡镇中医药机构“枢纽”,建实建全村级中医药机构“网底”,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推行中医健康养生服务,大力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我们将以基地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中医医院医教研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好县中医院优势资源及省市重点专科,更好的推广‘浊毒’理论体系,重点培养出一批中医药人才队伍骨干,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苍溪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广贤表示。

  延链补链 壮大中药材特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苍溪是中药材种植大县,境内有植物性、动物性、菌藻类性中药材等共计260余种,通过发展道地中药材,提升种植和加工质量,打造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全力推动苍溪中医药产业提档升级。

  这两天,在苍溪县元坝镇黄安村中药材百合种植基地里,180余亩百合长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间管理。得益于优质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去年冬天,该村从湖南引进业主到村上进行百合种植,再过20多天,种植的百合将迎来第一次收获。

  “目前我们共种植中药材百合180余亩,8月初将迎来成熟收获,主要销售到上海、江苏等地,预计产值300余万元。”中药材种植业主骆国军介绍说。

  同时,苍溪还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生产、加工、购销规模,强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中药材原产地知名度。在四川苍药中药材有限公司生产厂房里,工人正在对收购的杜仲、黄精等药材进行挑选、打包、烘干、切片等初加工,经过初加工的药材将销往成都、安徽、河北、广州等地。

  “目前,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已经在苍溪建立并带动发展白芨、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基地2800余亩。同时,建立完善药材初加工生产线两条,实现中药材年产量500余吨,综合产值3000余万元。”四川苍药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蒋金松说。

  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苍溪创新打造“中药材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苍药产业”品牌,截至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产量超13万吨;培育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8家,专业合作社20个,带动1.8万户农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原文链接:http://nyncj.cngy.gov.cn/new/show/202307271627418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