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枣桃可真甜,清脆爽口,我一连吃了4个。”上周末,一辆载着50多名游客的大巴车来到蔡甸区张湾街道新民村。游客一进村就被齐整的小楼、干净平坦的沥青路、优美的绿化和街景,以及空气中弥漫的瓜果清香所吸引。顺着路边的指引牌,游客刘先生来到龚万梅采摘园,看到粉嫩的枣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串串夏黑葡萄晶莹剔透,品尝后竖起了大拇指,兴致勃勃入园采摘。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点,新民村是一个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的村庄,现有的300余村民,均为2010年从十堰郧阳搬迁而来。“目前村里有近300亩果园,种植了20多个品种水果,春采樱桃,夏采葡萄和桃子,秋采无花果和柚子,冬采草莓……”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邵龙丰说,一年四季有果摘,已成为新民村发展田园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的重要优势。
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邵龙丰正在检查桃子生长情况
“红色头雁”带领村民发展采摘游
“你看我们的火龙果长得多好,这几天已经接待了一两百位游客。”村民匡建臣高兴地说,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伙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多亏了老支书龚万梅的坚持和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支持,现在我们的新家园环境美,果园果子甜,日子更有盼头了。”
2012年,新民村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村里谋划启动了“菜篮子”项目,建起近80亩蔬菜大棚,种有辣椒、黄瓜、四季豆、苦瓜、番茄等蔬菜,产量十分可观。但因当时蔬菜市场大环境影响,收益不尽如人意,不少村民选择了退出,坚持下来的只有当时的村支书龚万梅。
“我的性格就是做任何事,不干成功、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当时我就想到,城里人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种蔬菜收益低,那能不能转向发展高端水果呢?”龚万梅介绍,最初,她只尝试小规模种植了葡萄,在农技专家的帮扶下,2015年葡萄实现挂果丰收,通过联系旅行社和自驾游团队引进客流下乡采摘,最高峰时一天能接待五六十人,收入达到2000多元,“不到一个月时间,我的葡萄就通过采摘游销售一空,收入3万多元”。龚万梅介绍,她的成功打动了不少乡亲,大家开始主动种植水果,希望能抱团发展,把村子打造成乡村休闲游采摘示范村。
2021年,龚万梅从村支书岗位退休,专心发展乡村采摘游,从“红色头雁”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立足四大特色打造“移民特色旅游村”
如今,在对口帮扶的市水务局支持下,以及移民、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新民村成立了鑫阳果蔬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以薯尖为主的蔬菜产业、以美国提子为主的葡萄产业、以新品种桃子为主的桃产业、以牛奶草莓为主的草莓种植产业等“四大特色农业板块”。
村支书邵龙丰表示,通过水果采摘、蔬菜批发等产业,村集体收入达40万元,村民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新民村已打开发展特色农业及果蔬采摘的新局面。
“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配套设施也要进一步完善。”邵龙丰介绍,2019年,新民村被纳入美丽乡村改造计划,对房屋外立面、入村道路、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村湾环境整体得到提档升级。“为了给游客更好的服务体验,我们新增了2处凉棚、30个坐凳、467平方米的停车位。村里还专门聘请了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保持村湾环境整洁亮丽。”
如今,依托乡村采摘游,新民村不仅修建了花海连廊、观光休息亭等配套设施,还在村内种植观光月季、竹林、有机蔬菜,打造产业融合示范村、市级生态村,移民而来的村民,也从最初的不习惯,逐渐安居乐业。
“通过发展乡村采摘游,未来我们计划以‘郧阳故事果蔬芳香’为主题,突出田园生态观光、果蔬种植与采摘、生态休闲度假、亲子游乐、科普教育的旅游功能,努力发展集体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垂钓休闲、娱乐餐饮、生态住宿于一体的‘新民村休闲游’IP,打造移民特色旅游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邵龙丰说。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