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给西红柿授粉的活儿都让熊蜂‘承包’了,种植户只需要在大棚里摆上几个蜂箱,就可以坐等西红柿挂满枝头了。”胡阳镇农技站站长杨勇告诉记者。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临沂市费县胡阳镇金丰公社的西红柿种植大棚,恰逢西红柿盛果期,不同于以往大棚里人来人往忙着给西红柿授粉,今日的大棚里静悄悄,只有时不时传来阵阵的嗡嗡声。
有了科技助力,费县循环农业像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随着熊蜂翩翩起舞……
“熊蜂授粉的植株,坐果率明显提高,而且不易出现畸形果和空心果,果实圆正饱满,口感也更自然纯正。”看着在西红柿丛中紧张忙碌着的熊蜂,杨勇不吝赞美之词,熊蜂授粉的西红柿,一亩地能为农民增收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
小小的熊蜂为胡阳西红柿种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仅如此,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们的指导帮助下,胡阳镇已成功引进推广硬果型、耐储运、风味独特、市场前景好的西红柿品种100多个,熊蜂授粉、蚜小蜂防治粉虱等多项农业新技术也在这里开花结果。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2020年6月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在人才赋能、平台载体、产业发展等方面对费县给予大力帮扶,先后选派346人赴费县挂职,其中,脱产挂职55人,国家、省首席专家40人,高级职称212人,博士171人。目前,协助费县荣获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成功争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国家级试点13项,成功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等省级试点21项。在费县共建成10大类300多处科技服务平台载体,落地各类项目80余项,牵头主导引进七大类项目资金共计18.6亿元。建设十大“产业链”,提供一条龙、一体化、一盘棋的产业解决方案,引进新品种340余个、新技术130余项,示范推广累积100多万亩,线下培训乡土人才3万余人次,助力费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遍地开花,离不开科技力量赋能。在东蒙镇蔬菜新产业孵化中心,从作物良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到处都展现着科技的力量。
“我们以微生物技术为纽带,采用“1+2+N”模式,通过1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解决种植、养殖2种废弃物的问题,产生N种利益联系。”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解水、高压管道喷雾、水肥一体化、农业废弃物堆肥等先进技术加持让项目在起步建设阶段就占据了生态循环发展的制高点。
费县围绕“资源全利用、多级全循环、县域全覆盖”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作”工作思路,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费县经验”。
目前,已建设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农业技术培训基地46处,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熊蜂授粉与天敌治虫、化肥农药减施等新技术32项,转化应用畜禽粪污厌氧发酵处理、食用菌高效栽培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果5项。已累计投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等资金5800余万元,对生态农业发展主体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5亿元。
5月16日,费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正式揭牌,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复制推广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持续推进费县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建设。
“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省农科院与费县共建费县科技示范园,探索养殖尾水肥田、鱼菜共生循环种养、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还田等绿色种养先进模式。”省农科院费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文刚表示,未来省农科院将继续依托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建设,探索构建全平台支撑、全区域推广、全产业覆盖、全方位赋能的生态农业科技集成体系。
蒙山脚下,“科技兴农”之花正在盛开。2022年,费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2%,化肥、农药利用率40.2%和41.2%,化肥、农药年施用量分别下降2%和3.3%,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新技术到位率90%以上。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