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拓展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空间,提高农村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唤醒“沉睡资本”、激活“潜力资本”,促进集体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有利于铲除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私分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式“微腐败”“灯下黑”问题,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利于加快形成“民心统一、发展坚定;深耕市场、产业精准;监管有效、行稳致远”的集体经济发展势头,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与农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平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创新探索“五有”机制,上下联动、统筹推进,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质增效来撬动集体经济发展高标高质、来带动广大农民可感可得、来驱动乡村振兴全面全域。
一、聚焦“有形”高位统筹部署
抢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契机,围绕“谁来干、怎么干、干得好”现实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保障改革工作在平昌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围绕“谁来干”压实工作责任,坚持“资源大整合、信息大融合、力量大汇合”,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县上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农业、财政、目标绩效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负责业务指导、组织推动和督导考核;各镇(街道)、村(社区)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落实,形成三级书记主抓、专班专人主推的责任体系。围绕“怎么干”明晰载体抓手,印发《平昌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平昌县 2018 年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平昌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料汇编》《平昌县2021年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举措有力、流程清晰,保证改革各项任务可落地、可操作。围绕“干得好”严格督导考核,从纪检、财政、审计、农口等部门抽调分管领导和技术骨干,分6个片区持续开展跟踪督导,发现并整改问题1026个;2018-2019年期间,将改革纵深推进和集体经济发展纳入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内容,实行“一月一排名、两月一评比”,将考核结果与评先奖优、提拔任用、追责问责挂钩,让倒逼压力变为工作动力,推动各镇村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县于2018年底颁发首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2019年9月底全面完成辖区所有行政村(涉农社区)改革工作,提前2年完成改革任务。
二、聚焦“有章”激发实践动能
抓改革工作,不能光靠激情和劲头,必须依靠干部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实践逻辑,必须依靠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广泛参与,才能让改革一路畅通、高歌行进。让氛围“浓起来”,充分利用宣传手册、横幅标语、村社会议、媒体网络、报刊电视等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宣讲,提高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知晓度、参与率和认同感,累计宣传报道20余次、张贴横幅标语100余幅、召开群众会议2000余次、发放宣传单5万余份。让干部“动起来”,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牵头召集乡镇长、财政所所长、农业服务站站长,召开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专题会30余次,对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登记赋码等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提出“民主决策、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因地制宜、规范操作、稳步推进”原则,要求各乡镇在安全可控、高质高效条件下推进。让思路“活起来”,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方式,在6个村开展先期改革试点,为全县面上全面铺开提供借鉴;精心编印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资料汇编》,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训会、现场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领导、专家对全县农经人员、代理会计和村支部书记进行现场培训,累计达130余次、参训人员2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参与改革的县、镇、村三级干部业务水平。
三、聚焦“有感”增强发展底气
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秉承链式思维,坚持问题牵引、过程管控、结果验靶,确保改革各项任务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阅卷。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出台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建立督导考核机制,严格按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填报、上报“七步法”程序推动,做到账账相符、账款相符、账实相符、账据相符,截至2023年3月,全县农村集体资产45.3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734.07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52.77万亩,其中未承包到户耕地3663亩、园地2706亩、林地84608亩、养殖水面23267亩,并以村为单位每年录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全面界定成员保障权益,以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为主,对照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筹考虑实际生存关系等多种因素,特别关注常年外出、户口迁出、婚进婚出等特殊群体,制定“6个纳入、3个不纳入”指导意见,以村民小组为单元逐人逐户核查登记,推动成员资格从“户籍身份”向“股东身份”转变,共核实界定全县37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4.2万户76.7万人,去重成员2958人。全面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坚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原则,村均召开群众会议3次以上,全面保障成员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按照“一人一股、一户一证”量化到人、颁证到户;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监事会、理事会、成员大会“三会”制度,按照“5+1”标准完成吊牌悬挂、阵地建设、公章刻印、建章立制、账户开设和颁证赋码。于2019年底完成改革“前半篇”文章,共颁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378本、成员股权证书24.2万本,颁证率100%,特殊法人地位得到巩固。
四、聚焦“有效”壮大经济体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多点开花”原则,创新实施“组团发展·整镇提升”,鼓励“村村组团”“村企组团”“村民组团”等抱团发展模式,以实实在在、可考可量之成效,推动集体经济蓄势蝶变。“村村组团”发展共促,突出“一盘棋”统筹,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划界限,统筹政策、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集聚资源、资金、资产等发展要素,采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社共建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集约化、差异化、高效能、整体性发展,如,岳家镇观音村带动河源、涌水、金斗等3个村发展肉牛50头、牧草60亩,4个村2023年预计可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建成“链条长、辐射宽、受益广”的集体经济发展利益联结体。“村企组团”合作共赢,引导国有企业牵头成立农村集体产权经营管理机构,深化外引内培企业入股合作、吸纳社会资本联合经营等模式,有效破解有土地缺项目、有劳力缺技术、有资源缺门路等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灵山镇元柏社区利用帮扶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共同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对接温氏集团采取“六个统一”养殖模式降低发展风险,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村民组团”利益共享,由村集体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组建具备一定资质能力的经营实体,以群众为主体,成立劳务服务、生产服务、购销服务、物业服务等队伍,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实现集体增收、群众受益,如,土垭镇大岭村购置设备28台、动员15人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为临近镇村翻耕服务土地4000余亩,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2022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075.8万元、村均收入5.5万元,同比增长20.1%,其中,收入低于1万元的“薄弱村”全面清零,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245个、减少22.9%,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57个、占比15.08%,部分村从“薄弱村”一跃成为收入排头兵。
五、聚焦“有序”强化长效监管
集体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离不开有效监管,坚持“主体聚焦、抓早抓小、精准有效”思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动农村集体“三资”实现制度规范化、产权明晰化、监督多元化、运行阳光化、管理信息化。开启监视“大天眼”,按照“资产一体、架构统一、功能全面、智能高效、一网通管、运行流畅”的要求,采取“部门提参数、银行出资金、公司搞研发”模式,与农商银行、中农信达联合开发“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县、镇、村三级联网运行,将监管权限放开至市县纪检、财政、审计、农业农村等部门,实时在线监管农村集体资金收支、资产运营和资源开发情况,让贪污腐败、投机取巧等行径“无处遁形”“无从下手”。念好制度“紧箍咒”,推行“政经分离”,出台《关于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的实施意见》《村委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账务分离实施办法》《平昌县村级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出台《平昌县农业农村局 平昌县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运行的通知》,明确资产资源管理要“图物一致,动态更新”、资金管理要“统一规范,严格程序”、合同管理要“应录尽录,要素齐全”、监管服务要“抓牢抓实,见行见效”等五大要求,有力破解业务账号管理混乱、支付报账流程不规范、资金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按下支付“快捷键”,紧盯资金流向用途,按照“1+36+N”模式,建立县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和36个镇(街道)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启用“银农直连”资金支付审批系统,实行非现金结算,让资金使用更合理、财务资料更规范、资金流向更可溯,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确保集体经济财务安全可控、阳光透明,截至目前,全县37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均在农商银行开设账户,在线支付4076笔5000余万元,在线支付率实现100%。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