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生物多样性,就在你我身边

生物多样性,就在你我身边

发布时间:2023-06-05 作者:佚名 来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2.1

  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这个主题表达了世界各国将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历史性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的美好愿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样的场景在昆明翠湖就可见

  

  2.2

  “妈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哪可以看到?”儿子们问道。

  “走,我带你们去翠湖看。”昆明动物博物馆高级工程师李维薇说。

  据悉,李维薇和合作伙伴们在翠湖观测到了黄鹂、翠鸟、秋沙鸭等多种鸟类。她说:“生物多样性不只在高山、森林,城市也同样精彩。”近年来,李维薇和很多科研人员一样,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关注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翠湖是昆明人心目中的一片绿洲,很多市民经常去游玩。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故事,却鲜有人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每读到杜甫的这首诗,就令人无限遐想,诗中的场景真的能看到吗?

  李维薇的回答是“可以”。丝丝垂柳,风中飘扬;声声鸟鸣,令人愉悦……在翠湖,你就可以见到诗句所描述的美景。

  据李维薇介绍,她和合作伙伴们建了一个翠湖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测试点,通过他们多年观测,翠湖不仅有黄鹂、白鹭,还有翠鸟、秋沙鸭、苍鹭、夜鹭等许多鸟类。为了给飞鸟、涉禽等鸟类有个歇脚的地方,她和合作伙伴提出方案,并与五华区政府、翠湖公园合作,共同在翠湖建了一个漂浮着的“鸟岛”。因为是漂浮着的,水位上升或下降都不会影响到鸟岛。

  鸟岛上的首位“居民”是只黑水鸡,这是一种常见的候鸟,在南方地区越冬。通过研究人员长期观察发现,黑水鸡喜欢单只夜飞,随着在翠湖的黑水鸡家族不断壮大,它们开始生儿育女。“这是刚出生几天的黑水鸡宝宝。”李维薇指着电脑上的一张照片说,“它已经适应了城市里的灯光、广场舞、汽笛声,成了一个‘城市居民’。”

  如今,鸟岛的“居民”越来越多,鸟类家族也不断壮大,翠湖成了一个小型的鸟世界。

  犀鸟进城“溜达”

  这样的场景在德宏芒市就可见

  

  2.3

  

  “今晨8点,犀鸟来到我家敲门,摄于德宏州民一中家。”2022年9月的一天,摄影师钱民富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图中的犀鸟站立在树梢,浑身闪耀着黑色光泽的羽毛,一张犀牛角式的黄色大嘴巴尤为明显。经专家鉴定,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犀鸟进城不是第一次。2020年1月10日,盈江县香额湖景区附近就曾拍到过冠斑犀鸟;2021年,冠斑犀鸟在芒市城区出现三次,第一次为1月3日在德宏军分区附近,后在德宏州委党校的同一地方出现两次;如今,犀鸟再次进城,出现在了德宏州民一中附近。网友调侃:犀鸟也想看看城里的变化。

  德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十分复杂,是众多热带珍稀古老和特有古老动物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和富集度在全国实属罕见。花冠皱盔犀鸟、斑翅椋鸟、大长嘴地鸫等鸟种第一次在中国的正式记录点在德宏,棕颈犀鸟时隔30年后现身德宏,黑腹燕鸥时隔60年后现身德宏。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犀鸟保护工作也愈见成效。如今,在德宏,不仅人人认识犀鸟,还形成了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家门口种海菜

  这样的场景在大理洱源就可见

  

  2.4

  

  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濒危水生植物,也是洱海原生态的土著“水质指示生物”,对水生环境特别是湖体透明度要求苛刻。

  事实上,海菜也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深受云南多地老百姓的喜爱。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就有不少种植海菜的农户,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这种美丽的沉水植物成了当地有名的“环保菜”和“致富菜”。

  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洱源县广泛开展了农业转型升级,培育了一批绿色生态产业,海菜种植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海菜花的成片出现正是洱海近几年推进生态修复的成果。随着洱海水质持续稳定改善,包括海菜花、苦草、狐尾草等洱海原有的水生植物面积都在逐渐增加,形成了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

  漂浮在水面的“草原”

  这样的场景在腾冲北海就可见

  

  2.5

  

  “海子大可千亩,中皆芜草青青,下如草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能起……”

  这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写下的文字,描述的是腾冲北海湿地的神奇景象。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四面环山,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

  以草为排,以竹为桨。游客可以尽情在湿地保护区体验草排项目,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腾冲北海湿地以神奇的“水上草原”为名,大片漂浮于水面的草甸,犹如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尽管溪流贯穿期间,草根却紧紧地交错在一起。

  北海湿地孕育了很多珍稀动植物,有重点保护动物紫水鸡、“世界上最小的鸭子”棉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莼菜。这些珍贵鸟禽和奇花异草,共同构造了北海湿地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腾冲北海湿地景区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湿地退耕还湿及保护与修复工作,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物种资源日益丰富,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日渐提高。

  以上这几个场景,只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云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展示的重要窗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实践已经化为“样本”,深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云南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生物多样性绿洲”,有兽类种数313种,占世界种数16.1%。鸟类种数945种,占世界种数15.2%。脊椎动物种数2273种,占世界种数13.8%……不仅存量丰富,近年来,云南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新的物种惊艳“上新”。仅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还有着珍贵的遗传资源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年)》中记载,全省涵盖了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云南有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和地衣共25434种。其中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在全国占比均超过一半,同时拥有很多重点保护物种,云南是孕育生命的沃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科学调查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新物种、新记录种不断被发现,有记录的云南生物物种数量持续增加。1992至2020年近30年来,云南省境内累计发现3718种新种。

  保护优先,规划先行。2018年出台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开创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先河。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将从9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云南将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完善,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展望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将持续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家门口的生物多样性更为常态化。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3-05-23/473383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