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基地共有1200亩,以前需要10个工人花一整天才能完成投料任务。使用无人机投料后,一个人3个小时就能完成投料。无人机还能用于稻田施肥和喷药。”5月9日,在宜城市郑集镇潘河村,襄阳兴壹虾稻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潘晓军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小龙虾养殖对劳动力需求大,而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养殖户的成本随之增加。潘晓军的公司用上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解决了成本高的难题。
在该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潘晓军将全年养殖小龙虾改为养半年虾种和种一季稻的“稻虾共作”模式。这样,虾吃掉了稻田里的微生物,不易患病且虾体更强壮,达到每只约5两。
潘晓军告诉记者,跟去年相比,今年每亩的综合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
每年从3月到6月,是稻虾的收获季。兴壹虾稻科技有限公司会聘请当地村民捕虾,每人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稻虾共作”是宜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该市制定了《宜城市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争取到项目资金1300万元,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补贴。同时开设了稻虾共作技术培训班,培训稻虾养殖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及新增养殖户200人次。
去年,宜城发展“稻虾共作”面积31425亩,养殖户254户,合作社34家,年产小龙虾3507吨,带动就业1.2万人,产值2.39亿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