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看得失 评点“十大领跑” 争一流 聚焦“十大重点”——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吹响开年即冲刺“集结号”

看得失 评点“十大领跑” 争一流 聚焦“十大重点”——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吹响开年即冲刺“集结号”

发布时间:2023-02-04 作者:佚名 来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新春假期刚刚结束,市农业农村局就连续召开两次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分析2023年工作,研究谋划2023年工作,动员全局上下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干事创业中,奋力推进“三农”各项工作争创一流业绩。

  2022评点“十大领跑”看得失

  全局22个机关处室和14个下属单位分别通报了2022年“最拿得出手”的3件事,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十大领跑”工作。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启斌同志强调,盘点工作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而是通过“晒成绩”晒出不足、晒出问题、晒出优秀、晒出导向、晒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中央农办吴宏耀副主任充分对昆明市整县试点任务“零上访”、农户签约率、满意率均在99%以上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昆明经验”,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培训班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晋宁区成功举行。

  ——农业固投首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91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首次超百亿元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成为全省农业投资超百亿元的五个州市中,唯一农业占比低于20%还完成目标的市(仅为4.6%),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发来感谢信。

  ——粮食生产“四年连丰”“三增长”。在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率较高、农业发展空间受限情况下,全市粮食生产“四年连丰”,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实现总产量106.79万吨,同比增长2.66%,增幅排全省第三;实现单产303.5公斤/亩,同比增长2.4%,增幅为全省第三。

  ——建成两条富民产业链。建成蔬菜和肉牛2个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分别超25亿元和10亿元,并与北京、上海、大湾区和海南等地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形成了省内各州市—昆明—全国主要销地市场的农产品供应链。

  ——名品培育全省第一。全市15个品牌获评云南省“10 大名品”,获评数量全省第一;92个品牌入选“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市场主体倍增全市第一。全市农业企业达到17347户,净增6288户,完成市级下达年度目标(实有数)14357户的189.66%,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净增数)2404户的261.56%,市场主体倍增排名全市第一,农业企业倍增排名全省第二。

  ——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全省第一、率先突破两万元。2022年,昆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仍稳居全省首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22元,高出全国(20133元)589元,高出全省(15147元)5575元。

  ——“两权”抵押贷款金融改革全省首创。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一方案和两办法”,将农村“不动”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设施转化为“流动”的生产资金,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抵押难困境。短短2月办理颁发“两权”证书3548亩,发放“两权”抵押贷款2.2159亿元。

  ——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规范发展。在有效实施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完成了恢复、规范实施昆明市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工作所需准备工作,上报2023年地方特色保险计划保费规模突破8000万元,上报计划数排名全省第一,绩效排名位于全省第一档。

  2023聚焦“十大重点”争一流

  李启斌同志强调,通过盘点2022,大家看到了差距、看到了问题、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植入了“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和基因。新的一年,要紧盯“当好排头兵”要求,聚焦“十大重点”工作,敢于同好的争、跟强的比、与快的赛,有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干出农口干部的精气神。

  ——坚决完成各级各类考核任务。对标对表各级各类年度考核指标,加强沟通协调,按进度完成年度内省对市农业增加值考核指标、昆明市“大竞赛”活动对农业农村局三个赛道考核指标任务,确保全年任务完成、增幅明显、位次提升。

  ——开展农口部门联合招商。做好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草局、市供销社4家农口部门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力争超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建立重点招商目标项目库和目标企业库,实现农业招商引资信息化管理。

  ——滇池沿岸重点村庄提升改造“一年见效”。以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建设为指引,系统策划、分类定档、整体实施,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滇池沿岸重点乡村的改造提升,46个重点村基本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其余137个村全部建成绿美乡村,初步构建“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纵深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产权“两权”确权颁证机制,畅通“两证”办理和登记渠道,确保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农业经营主体应办尽办。进一步加大“两权”抵押贷款政策宣传和银企对接,让银企双方互相对接了解需求,专题开发推介“两权”抵押融资信贷产品,更好满足我市乡村振兴金融需求。

  ——提升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水平。整合现有农业人才资源,改善科研条件,落实相关科研政策,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积极性,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推动科研人员下沉基层,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高标准推进农博园项目建设。开展农博园概念性规划及产业策划和产业规划,组建农博园项目公司,完善土地和项目报批,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农博园在2023年实现开工建设,力争3年内将昆明农博园打造成为国际花卉产业聚集区、国际花卉全产业链示范区、国际花园乡村示范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部经济中心。

  ——建设农业产业数据中心。以农业品类为依托,开发建设农业产业管理系统,建立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天然橡胶等重点产业日常统计信息系统,有效支撑年度农业增加值考核工作。以农业市场主体为依托,开发建设农业市场主体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农业市场主体基本信息、经营动态和新增投资情况。认真梳理现有农业市场主体经营情况,积极开展农业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年内新增4家农业企业升规纳统。

  ——建设三个品类交易中心。继续推进已建成的昆明蔬菜交易中心、昆明肉牛交易中心规范运营,创造条件签订交易订单,扩大交易规模,保障正常供应。完成昆明水果交易中心、昆明中药材交易中心、昆明咖啡交易中心建成运营。成立五个交易中心产业联盟,完成产业协会选举,召开两个产业论坛。

  ——完成设施农业用地调查。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各开发(度假)区开展全域范围可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用地(30亩连片及以上)摸底调查工作,为农业产业招商提供必备要素,为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做好基础工作。建立全市设施农业管理系统,定期更新维护,全面掌握地块使用情况,及时跟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最新动态。

  ——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机关内部处室及局属单位机构设置,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压实工作责任,规范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事档案、固定资产等各项内部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配套。开展争当“实干家”、整治“太平官”工作,让“实干家”得实惠,让“太平官”不太平,激发干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状态,为全局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农业农村局“争第一”“扛红旗”,“争”的是永不懈怠的进取心,“扛”的是不忘初心的使命感。新一年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站在新的起点上,“三农”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精气神“争第一”“扛红旗”,必将步履铿锵,走出新征程。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3-02-03/466201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