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冷水滩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行农田小改大、“水稻+N”“十代”服务三项系统性试点,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75万亩以上、总产量6.5亿斤以上,获评2022年湖南粮油“千亿产业”工程示范县区称号。
小田变大田,提升农田综合生产力
2021年以来,冷水滩区开展丘陵梯田改造,根据坡降分区域平整,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改大田”模式。
该区在岚角山街道飞跃村实施整村推进试点,让“小瘠丘”变成“大沃田”,全面普及农业机械化和服务现代化,以往抛荒多年的旱土和高岸田,群众都积极主动抢种,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和“非粮化”。飞跃村有耕地面积近2000亩,属于典型的地多人少村。村委会集思广益,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山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村民闲置土地流转进合作社,进行机械化作业,并大力开垦荒山,扩大种养规模。为了更好地种植水稻,飞跃村沙塘洞组修建了2.1公里的机耕道和900米的排水渠。
今年,该区将建设高标准农田3.98万亩,其中“小田变大田”改造1.1万亩。
单种变套种,提高种养综合附加值
今年初,冷水滩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水稻+N”模式,即种植水稻的同时,在田里套养禾花鱼、泥鳅、龙虾、螃蟹、青蛙等水产品,提高种粮效益。该区积极引导村民将瓜蒌地改种水稻,确保“良田”回归“粮田”,通过试点“水稻+N”套种新模式,实现“立体种养、一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绿色生态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民经济效益增收。
在普利桥镇鲁头碑村50亩“水稻+N”晚稻田里,人们钓着禾花鱼,满脸笑容。种植大户雷洋武介绍,每亩稻、鱼、虾的综合纯收入达3000多元,远超种植瓜蒌的收入。
目前,冷水滩区共打造20个试点基地,并提供产销对接服务,在全区范围推广普及。
自办变代办,提档农业综合现代化
冷水滩区在秋冬农业生产中探索育秧大棚种蔬菜的模式。在永州市聚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育秧棚内,农户们正分工协作,进行棚内土地翻耕、施肥和白菜、莴笋苗的播种。
“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既能增加自己的收入,又可以照顾小孩和老人,真是一举多得,太好了!”正在大棚里劳作的一位村民说。聚丰农业有育秧棚50余亩,往年在晚稻秧苗移栽后就闲置一空,今年采取“育秧中心+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场地种苗,农户入驻种菜,收益协议分配,既能实现土地接茬利用,大棚种菜还更能御寒抗风险。目前,全区612座育秧大棚已有超过80%转入了秋冬蔬菜的种植。公司总经理屈光荣介绍,他们这个设施大棚一共育了12000亩的油菜苗和蔬菜苗,现在主要是供应油菜苗,使农户收割晚稻以后能够迅速抢种下去。
为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问题,冷水滩区积极培育水稻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行“十代”即“代育、代耕、代插、代植保、代管、代收、代烘、代检、代储、代销”套餐服务,支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组织302家、农机合作社36家,面积达212万亩。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