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工作须臾不可放松。二十大报告再次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强调了保障粮食的重要性、发展特色产业的必要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性、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紧迫性。农业农村干部要肩负使命,以党的行动指南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初心和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持续扛稳“米袋子”保障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开展粮食稳面增产和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0.47万亩、3.72万吨以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质量,筑牢农业产业基础。持续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区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在0.06万头以上。打造1个数字牧场,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进渔业产业现代化。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00亩,探索渔业休闲游发展新模式。持续开展水域生态保护工作,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加快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
二、加快步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强农行动。积极落实上级相关种业发展计划,推进永强优质白羽番鸭,稼元优质食味粳稻等种源的培育,力争科技出成果。加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一区一园建设,推进与江苏绿港合作,尽快启动大观现代农业科技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永强冷链屠宰项目。全力打造安庆老字号食品园区,推进安庆老字号柏兆记、麦陇香等老字号入驻。巩固提升数字化改革成果。着力推进番鸭生产经营全链条数字化,形成“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2023年新建数字场景2个,完成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个亿。围绕畜禽、蔬菜、瓜蒌、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创建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合作组织2家以上。加紧培育新兴产业,推深做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联营、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智慧农业、优质种业、特色种养业、民俗旅游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皖美农品”“新徽菜·名徽厨”等行动中抢抓机遇、拓展功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实施化肥农药“两减量”,继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两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以上;加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开展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兑换超市试点工作。实施安庆市洁能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清洁化工程,安徽鑫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项目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做精做优河口丝瓜、河口韭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大对永强番鸭、大数据农旅产业园、大森林文化产业园等本土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实现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四、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区层面统筹布局镇村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抓紧实施《村庄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应编尽编的要求,完成所有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在巩固提升原有的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的基础上,力争新增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再行改造卫生厕所200个以上。通过不断总结推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做好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延包基础工作,探索解决各种突出矛盾的有效办法,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让农民切实吃上长效“定心丸”。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统筹农业、交通、水利、环保、文旅等各方力量,集中打造1-2个民宿先行示范村。
五、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坚决守住防贫底线。加强对乡村两级干部和防返贫监测员的业务指导,加大防返贫监测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做好防返贫日常监测和部门数据比对,开展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避免出现“应纳未纳”或“体外循环”。着重突出产业发展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监测对象稳定增收;持续充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打造乡村振兴精品项目;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促进监测对象增加收入;持续开发就业公益岗位和村级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促进我区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加大兜底保障力度。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组织开展摸排整改提升行动,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相关政策在我区落地见效。(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陈昌华)
原文链接:https://nync.anqing.gov.cn/xxfb/xxlb/20024753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