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津新区把农村人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行动,健全完善育才、留才、引才政策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加快队伍建设,确保人才“本领强”
一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统筹利用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着重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基层农技站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采取公开考录、聘用、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学有专长的技术骨干、优秀大学毕业生,提升基层农技站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
二、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人才“用得好”
一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充分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所需所求,按照“缺什么、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切实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与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合作,以推广绿色优质高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每年都会邀请农业技术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培训种植技术,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户系统掌握粮食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粮食安全生产打好理论基础。
三、建立健全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探索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或定向就业等方式,培养一批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二是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设置农业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服务,落实好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不断加强对驻村干部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