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良法,丝苗米近年成为特色产业,市民朋友均喜欢丝苗米的饭香味,水稻优质丝苗米种植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为了进一步挖掘水稻附加值和扩大种植面积,惠城区农技推广部门也在积极探讨新的水稻种植模式。除了发展传统的人工水稻大田栽培,近年发展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利用无人机直播水稻等,大大减少人力成本,现在又新增加了稻鱼(虾)共生种养模式、鱼塘种稻综合种养两种方式,新的种植方式各具特点。水稻的附加值和种植面积都增加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对粮食安全系数更加有保障。
一、主流的传统水稻种植
传统水稻大田栽培,可细分为“人工插秧”、“机械插秧”、“无人机直播”和“抛秧”四种方式,“人工插秧”现在已经很少应用,被“抛秧”取代。机械插秧适合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且有利于生产标准化,是目前的首选模式。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无人机直播水稻也越来越成熟,除了具有无需育苗的优点,生育期还可以缩短一周左右的时间。近年来随着水稻社会化托管服务的发展,无人机直播水稻在惠城区也得到大规模应用。在稻田种植面积较大,劳动力缺乏地区,可以选择无人机直播,该技术的关键是做好农田杂草科学防除。今年7月,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在横沥镇分别举办了“早造水稻优新品种现场观摩暨配套技术培训会”“早造水稻机械化收获现场演示会”,大力推动水稻良种良法和全程机械化在惠城区的推广应用。
二、生态环保型稻田综合种养
稻田综合种养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近年来,惠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因地制宜、推陈出新,首次在汝湖镇的惠州市源茵生态园试验与示范推广稻鱼、稻虾共生模式,为本地传统农业注入了新血液,效果非常明显。
1、稻鱼、稻虾共生
稻鱼(虾)共生主要分为稻田养鱼(虾)和鱼塘种稻两种模式,稻田养鱼(虾)模式是一个稻鱼(虾)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虾)在系统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发展稻田养鱼(虾),对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成功的案例是在惠州市源茵生态园试验的稻鱼(虾)共生模式,总面积25亩,亩产稻谷约800斤,加工后成精米约有12600斤,以品牌“生态米”销售,价格8元/斤(普通米4元/斤),增加收益约50400元。此外,收获的水产品:禾花鲤780斤,鲫鱼660斤,草鱼150斤,罗氏沼虾87斤(有部分未起捕)。按照价格:禾花鲤、草鱼18元/斤;鲫鱼13元/斤;罗氏沼虾35元/斤出售,共可收获15107元。卖出的稻米和水产品,一共增加了65507元的收入,平均每亩增加2620.3元收入,非常可观,且产品大受欢迎。进一步提高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附加值。
通过稻田养鱼(虾),发挥稻鱼(虾)互利共生优势,可以增加鱼(虾)的产量和亩产收益,稻田养鱼(虾)产业化经营可使稻鱼(虾)产品达到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鱼塘种稻
鱼塘种稻又有深水稻、浮床稻和常规稻几个模式,惠城区在马安镇试验探讨鱼塘种植水稻,充分利用鱼塘水面,用浮板开孔固定放置营养杯,在营养杯里装塘泥同时施好底肥再种植水稻秧苗。鱼塘种稻可以在养殖非草食性鱼类的鱼塘水面上进行,在养殖废水处理池种植水稻效果更加明显,如养殖牛蛙的废水池,本来是要经多重处理过才能排放,利用水稻吸收废水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水体得到有效净化,水稻不用再施肥料,一举两得。鱼塘种稻相比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增幅有限,主要是人工成本高,但鱼塘种稻具有生态防病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池塘水质,改良底质,且在高温季节可适当降低水温,减少水生动物发病几率,促进生长,水产品品质得以提升,生态效益明显。另外,鱼塘种稻实实在在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对稳粮增粮也有重要贡献。
发展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为农户提供增收新途径,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