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大观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
走进位于海口镇巨网村丝瓜络种植基地,种植合作社的群众正忙着采摘丝瓜络。大棚里,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收割清理好的丝瓜络成品。
“丝瓜络可以入药,还可以经过专业的设计,加工成丝瓜络鞋垫、装饰、玩具、坐垫、厨房清洁、卫浴洗浴系列用品等,是天然绿色产品,出口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常受市场欢迎。”巨网村党总支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我们村丝瓜已经采摘完毕,根据丝瓜长势、采摘情况和市场行情,预计能达到亩产300斤、亩产值1万元以上,有望在今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左右,带动30余户群众获得创收”
做为大观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海口镇,在产业发展上,近年来,海口镇党委政府抢抓市政府新建城郊型蔬菜基地的契机,以海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通过规划实施,逐步形成“地成块、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路成网、林成行及硬化、美化、绿化”配套齐全的现代农田基本格局。并且通过功能分区,划分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瓜果采摘区、垂钓休闲中心等区域,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已初步建成以金大地、红星生态两大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种植基地8000亩,年产优质蔬菜3.2万吨,产值9600万元的蔬菜种植基地;以庆蕊、鑫火为代表的瓜蒌种植基地4000亩,年产优质瓜蒌籽600吨,产值800万元的瓜蒌种植基地;以兴网合作社为代表的3000亩稻虾共生生态种养基地,年产优质稻谷1500吨,产值375万元,小龙虾150吨,产值300万元的稻虾共生种养基地;以永强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为代表的畜禽饲养基地,年养殖番鸭1200万只,畜牧业年产值2.4亿元的番鸭种苗基地。
“2021年我家分红2338元,比去年涨了234元。”大观区十里铺乡茅岭村村民夏尚春高兴地说。村民的腰包鼓了,离不开村两委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不断探索。2018年,十里铺乡茅岭村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立了茅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19年,该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以股权转让的方式,依法取得安庆信合置业有限公司股权,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建设132亩大观绿色建材产业园。6家企业入驻,2020年初建成投产,当年实现租金收入300万元。
“这300万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更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而最终受益的还是村民。”茅岭村党总支书记吴福稳说。2021年,该村490户股民,户均分红1440元。此外,该村每年还拿出80余万元为村里达龄老人(男性60岁、女性55岁)发放村级养老生活补贴,并为全体老人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达10万元。该村还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成文化服务中心、灯光篮球场、居家养老中心、居民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十里铺乡各村居土地被陆续征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茅岭村两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在充分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三变”改革,村民成为推动发展的决策人和当家人。面对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现状,村两委积极谋划产业振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党建+合作社+公司”形式,搭建茅岭民族文化创意园和大观绿色建材产业园“双园”平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物业经济,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40万元。以安置、购买等方式,获得茅岭佳苑东侧沿路商业门面房所有权,年入租金收入25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93.8万元,该村“三变”改革经验被安庆市委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案例在全市推广。该乡十里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该村2022年度“书记项目”---“新宜创业园”建设项目,主体厂房已竣工交付使用,在建设过程中同步进行招商,目前与安徽晶讯通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年增收230万。该乡五里村党委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发展目标,利用现有资源和存量资产原南方市场地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亿元项目,年增收约200万元。通过多渠道搜集招商信息,主动对接,引进安徽鸿达电力检测公司入驻园区,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0万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创业,同时加强与园区企业联系、与市内用工单位对接,及时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鼓励村民参与企业招聘,在区乡人社部门协调支持下,为全村120名符合条件的村民解决了就业岗位。该村2021年村集体年收入507.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412.4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大观区不断夯实农业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内部“造血”功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十里铺乡围绕“一村一园、一园一品”思路打造乡、村产业园,聚焦智能制造、新型建材、电子信息、数字创意等产业定位,培育上下游产业链集群,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打好招商引资、园区带动、项目建设三张牌。海口镇立足把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坚持走特色产业振兴乡村之路,因地制宜,坚持产业示范带动,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党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的年轻人返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瓜蒌等特色种植业,打造灵芝基地、瓜蒌基地、蔬菜基地、草莓基地、渔业养殖基地,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截至目前,全区1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1003.4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59.03万元,同比增长91.53%。5个村(社区)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强村同比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8元,同比递增6.4%。(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陈昌华)
原文链接:https://nync.anqing.gov.cn/xxfb/xxlb/20023809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