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数字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升到全国第一方阵,数字产业取得跨越式增长,数字融合能力大幅提升,数字惠民便民成效显著。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数字生态“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加速成形。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1.7万亿元,占GDP比重近30%,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河南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率先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用户居全国第3位;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5位;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99%,居全国第1位。
回到10年前,河南数字基础设施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河南省移动电话普及率全国排名第29位;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全国排名第17位;8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全国排名第26位。
10年的追赶,河南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实现了超越,这源于我省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格外重视和持续投入。
2014年,省政府即出台“宽带中原”战略及实施方案。此后,陆续发布河南省网络强省建设实施方案、河南省推进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河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规划,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四梁八柱”,加快布局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数字基建。
今年以来,全省新开通5G基站2.76万个,累计达到12.47万个;开通窄带物联网基站3.5万个,实现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算力数据设施更是从无到有,打造中部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
数字产业取得跨越增长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数字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数字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整体实力跨越提升。
10年前,提到河南数字产业,只有一个富士康,如今河南智能终端产业已成优势产业,2021年共生产手机1.6亿部,约占全国产量十分之一,形成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省坚持“硬件软件”双路突破,“补芯、引屏、固网、强端、育器”协同并进,数字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手笔引来超聚变,自主培育黄河鲲鹏,引进浪潮、长城、中科曙光等头部企业,计算终端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培育信大捷安、山谷网安等一批骨干企业,构建了“芯片+软件+终端+平台+服务”的全产业链条,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去年以来,我省数字核心产业加速突破。嵩山、龙门等省实验室和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成功组建,省科学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注册成立,智能传感器“一谷六园”逐渐成形,区块链产业园揭牌、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元宇宙科创产业园落地。首次遴选认定7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9家省级软件产业园区、5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数字融合能力大幅提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各行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等多个顶层规划,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工业大省,河南大力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引领工程,全省累计建成智能车间641个、智能工厂278个,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4家;建成漯河、洛阳、许昌、新乡等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初步建立“1+37”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全省有超过17万家企业“上云用数”,从电子商务到直播带货,无数企业搭上了数字高速列车,打造淘宝村188个、淘宝镇121个。数字农田、智慧景区、远程医疗等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应用彻底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
我省还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提升竞争软实力、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手段。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大幅跃升,从2018年度的全国第24位,升至2020年度的第8位,再到2021年度首次进入全国第一组别。“豫事办”成了河南人民的掌中宝,接入5449项高频便民应用,每天有200多万人办理业务。
数字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持续筑牢“数字底座”、打造“数字引擎”、锤炼“数字能力”,“数字河南”前景无限。
亲历者说
数字化成为农业生产服务新动力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兴旭
心连心是农业肥料生产的领头羊,长期和农业、农民打交道,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如何将广袤土地上的万家农企和千家万户农民有效连接,我们认为数字化是关键手段。
从2019年开始,心连心就组建了营销数字化中心,站在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探索农业数据化平台建设。
如何搞数字化,首先要了解土地,让土地“数字化”。我们利用遥感手段和数据技术,将河南1亿余亩耕地分解为近6万块带有数字身份的地块,在这套系统上,每块土地的氮、磷、钾、有机质含量等信息一清二楚,可以说摸清了每一块耕地的“底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20余万份精准测土数据,绘制出全国农资行业首份企业应用N、P、K、pH、Org等5项指标的动态土壤数据地图。
土壤数据基础有了,我们又考虑利用数字化建立线上服务,打造“配肥中心+化验室+高效农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数字化配肥模式,在全国陆续建立了120多家服务中心、采样点4万多个,为农民朋友提供测土配肥服务。我们的化验室免费化验,再依据测土和作物需肥数据,推荐适合配方,配肥中心再进行精准配肥,形成了“取、化、配、施”完整数据链条闭环。如今心连心的配肥站可以做到“一袋一配”,土壤数据库也涵盖了全国80%以上的主要粮食生产地。
农业数字化是个系统工程,搭建土壤数据平台后,我们又搭建了农技服务平台“心农服”,把权威专家、土专家、心连心农艺师等农服资源通过技术平台有效连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免费农技服务。上线1年多,专家在线回答问题上万个,在线测土2万余份,解决了无数农户田间地头的疑难杂症,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