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把鱼儿的“家”搬进“巨型水桶” 零排放环保养鱼提高产量15倍

把鱼儿的“家”搬进“巨型水桶” 零排放环保养鱼提高产量15倍

发布时间:2022-09-02 作者:佚名 来源: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养鱼的水经过这个微滤机过滤掉杂质后可以循环使用。

  

  在室内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运料升降车上巡察陆基桶内鲈鱼的生长情况。

  把“鱼儿的家”从池塘搬进一只只“巨型水桶”,武汉华丰聚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这种养鱼方法,不仅年产鱼量比传统水面养殖高出约15倍,还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

  8月31日,在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的这个水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巨型水桶”。

  登上扶梯,站在2米多高的“水桶”旁,方能看清直径约8米“水桶”的全貌。“巨型水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一旦投食,则引来无数鱼儿上浮争食。

  公司总经理邹胜华介绍,这种“巨型水桶”名为陆基圈养池,是该企业结合市场成熟产品自主改造的一种水产养殖设备。

  每个陆基圈养池容量约125立方米,可养殖鲈鱼、银鳕鱼等特色水产,单池年产量8000至1万斤,远高于传统水塘养殖。他打趣地介绍,因池内水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池内鱼儿比鱼塘养殖得到了更多锻炼,“鱼游得多,相当于不停地健身,肉质更好!”

  陆基圈养池的真正特色,在于该设施具备节约养殖水体面积和环保节能的双重特点。邹胜华介绍,圈养池通过管网与外部建造的生态水池连通,鱼在圈养池内,通过人工投喂生长,圈内含有的排泄物、饲料残余的水体,则经过精巧设计的排污管网抽出,经微滤机和生态水池物理过滤和生态净化,重新注入圈养池,形成一套闭环的循环利用系统。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介绍,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塘养殖数年后,因残饵、排泄物等的残留需排水清淤,会消耗水源,而圈养池循环养殖模式,则通过生态池水草、鲢鳙等自然净化,进行循环利用,能够较高程度提升水体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过滤出的有机物作为园区内植物的肥料,水产循环养殖基本实现‘零排放’。”而清洁循环利用的水体,也使得养殖圈内可进行高密度养殖。

  目前,该水产基地共有60余个循环陆基圈养池及同类的集装箱养殖水域,培育鲈鱼、银鳕鱼、圆吻鲴等特色水产品,其中三分之一为鲈鱼,预计年出产成鱼可达200万斤左右。下月,该基地的一批鲈鱼将上市销售。

  据悉,圈养池养殖模式兴起于2018年前后,是一种新型的水产设施养殖模式,具有生态环保、绿色减排的特点,是我市目前大力发展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养殖模式。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xwzx_25/whsn/202209/t20220901_20337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调研网 nmdy.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