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门区常乐镇麒新村农村废弃物处理中心,一套堆肥“神器”的到来,解决了困扰当地政府和秸秆收储中心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改写了霉变油菜秸秆“不敢烧、不能用、无处扔”的尴尬处境。
海门区现有耕地面积68.68万亩,油菜是当地主要粮油作物之一,2021年全区播种面积15.52万亩,产生秸秆量约4.7万吨。油菜秸秆体积大、离田时间紧,其处置问题一直是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一大难题。特别是淋雨后的霉变秸秆,既不能生产颗粒燃料,也不能给牛羊食用,成为农民和秸秆收储中心的“心头病”。
这款“神器”就是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引进的“多元废弃物智流膜堆肥装置”。该装置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能将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调配至合适的C/N比和含水率后,加入腐熟发酵菌,通过约20-30天的好氧发酵,“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而且在腐熟过程中能够有效杀灭病菌。堆肥装置采用复合多层微孔过滤膜,防风防水,保温排湿,并可有效锁住难闻气味,还配有智能化远程可视控制系统,通过手机便可自动控制通风量,实时监测堆体含水量、发酵温度以及氧气浓度,并根据数据加以调控。
多元废弃物智流膜堆肥装置除了处理农作物秸秆,还能对果蔬尾菜、园林绿植、畜禽粪便、易腐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处理,堆肥过程中不翻堆,场地无需硬化,无需搭建大棚,实现轻简化作业,发酵周期最短20天,冬季则延长5-10天。除了环保、轻简,智流膜堆肥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节本,智流膜装备折旧和运行费二项合计每吨原料不到25元,远低于常规翻堆发酵和反应器堆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今年以来,海门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持续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区农业农村局依托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聚焦油菜秸秆处置难题,结合区域内尾菜、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积极推广农业有机废弃物就近轻简堆肥利用技术。在悦来、四甲、正余、余东4个堆肥利用示范点的基础上,引导其余区镇的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合作农场)申报建设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项目,实现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示范点11个区镇全覆盖。目前,海门街道补南村、三厂街道中兴村、包场镇福良村、常乐镇麒新村、海永镇永北村农业有机废弃物智流膜堆肥工程已初步建成,三星镇光荣村、临江镇袁菊村智流膜堆肥设备已采购,计划下周安装完毕。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邀请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专家现场培训指导7个示范点进行秸秆、尾菜等有机废弃物智流膜堆肥,在破解秸秆处置难题的同时,积极构建“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肥料/饲料—有机蔬菜/果树/特色养殖”循环模式,实现村域内有机废弃物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促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发展,助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