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原县坚持农业现代化方向,把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调结构、转方式,强科技、赋动能,延链条、提效益,有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先手棋”,绘好产业布局“战略图”。按照“全域肉鸡养殖、山区草畜果药、川道设施瓜菜、塬面粮食生产”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肉鸡、草畜、瓜菜、苹果、药材”五大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确定五大塬面为优质粮食主产区,建成30万亩种植片带1处、20万亩种植片带4处。南部12乡镇为白羽肉鸡、肉牛、生猪养殖适宜区,围绕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建成种鸡场12个、肉鸡场32个、孵化中心2个;围绕打造10万头肉牛养殖片带,建成5头以上养殖户9703个、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6个;建成10万头生猪绿色规模养殖基地1处。北部7乡镇为肉羊、饲草发展功能区,建成10万只肉羊养殖片带、4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片带各1处;茹河、洪河、蒲河川区为优质蔬菜生产区,建成万亩设施蔬菜示范片带3处、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3处、食用菌重点示范点5处。全县山地和撂荒地为万寿菊栽植首选区,完成订单栽植7.1万亩。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硬支撑”,赋予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抓科技人才支撑。积极利用国家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作用,遴选43名县级科技特派员跟班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支持圣越、天欣堂等龙头企业引进关键岗位技术人才23名,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强化县内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安排79名农业技术人员下沉田间地头蹲点包抓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为全县237个农村“土专家”“田秀才”认定县级农民技术员职称。二是抓科技示范引领。围绕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标准化畜禽养殖、废旧宅基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建成农业科技示范点30处,引进新技术16项、新品种47个。特别是加强与省农科院镇原旱地农业综合实验站的科研协作,开展7种模式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研究,完成复合套种3.02万亩,占省市下达任务2万亩的150%;探索陇东旱塬区冬油菜、冬小麦收获后马铃薯复种模式,完成夏播马铃薯试验示范1300亩,有效改变了该县粮食生产“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传统耕作方式。三是抓科技成果转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圣越公司使用福建圣农集团自主研发培育的国内首个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种鸡50.6万套,中民海富公司引进澳大利亚纯种安格斯肉牛498头,嘉仕乳业引进萨能良种奶山羊1000只,建成肉牛配冻改良点26个、肉羊人工授精点7个;建办陇育、陇鉴系列良种小麦繁育基地4000亩,示范种植新品种玉米6.07万亩、绿色标准化马铃薯1万亩,着力打造优质高产的百亩攻关方和千亩示范点,带动全县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8.8%;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全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8%,完成粮食播种140.9万亩。
三、坚持把延伸链条作为“主抓手”,锻造产业转型“增长极”。一是推行“链长制”,制定了《镇原县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工作方案》和6个分产业实施方案,建立了“链长”、“执行链长”、工作专班、专家团队分级负责的推进体系,确定了4家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链主企业和22家骨干企业,推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开发。二是打好“龙头牌”,先后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6家,形成了圣越农牧、嘉谷禾、有机肥厂引领的白羽肉鸡产业,天润禾草业、中民海富、嘉仕乳业、正大、新静原屠宰厂引领的草畜产业,居立、绿硕园等引领的苹果产业,天欣堂、立达尔等引领的药材产业,带动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957个,培育家庭农场460个,新建社会化服务组织62个,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促进“品牌化”,大力拓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深入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列入“甘味”企业商标品牌名录农产品8个,其中今年新列入5个,着力打造一批“乡土号”“错峰头”“好中优”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